山东大学绿韵兴农调研团前往济南市明利特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探寻绿色发展新实践

为深入了解农业合作社在绿色减排、循环农业领域的探索成果与发展诉求,挖掘政企农协同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山东大学绿韵兴农调研团与济南市明利特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展开深度访谈,聚焦合作社绿色生产实践、多方协作模式及未来规划,为农业绿色转型研究积累鲜活案例。

访谈中,合作社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当前的绿色发展实践。在循环农业落地方面,合作社创新废弃物资源化模式,将品相不佳、无法销售的次品罗非鱼粉碎后,加入大豆、淀粉发酵制成鱼蛋白肥料,变废为宝,避免资源浪费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在生产投入管控上,摒弃传统化肥使用,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依托自然降解特性减少环境负担;在生态理念践行上,积极探索秸秆高效利用路径,计划通过技术手段挖掘秸秆价值,破解农户焚烧秸秆造成的污染与浪费问题。此外,合作社还明确了下一步绿色发展方向,拟引入智慧农业技术,利用数控设备精准控制水肥用量,进一步减少资源消耗,提升生产效率。

谈及绿色转型的驱动因素,负责人表示,一方面是市场需求倒逼,随着消费者对生活质量要求提升,绿色农产品更受青睐,合作社主动调整生产方式以契合市场趋势;另一方面,政府政策支持提供了重要保障,财政补贴(如设备、肥料使用补贴)、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降低了绿色转型成本,而产学结合机制也为合作社注入智力支持——目前合作社已与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建立合作,负责人还参与高校研究生培养工作,推动技术研发与实践应用深度融合。作为合作社性质的主体,其在政企农协同治理中也形成了清晰定位:政府提供帮扶支持,合作社承接资源后,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与管理服务,目前已吸纳120余名农户参与生产,构建起“政府扶、企业带、农户干”的协作框架。

不过,合作社在绿色发展过程中仍面临多重挑战。资金层面,受疫情影响,合作社效益下滑、流动资金短缺,制约了智慧农业设备引进等绿色投入;技术层面,虽有产学合作支撑,但在废弃物回收环节仍存在技术短板,作物残体、水管、大棚膜等回收需大量人工投入,部分报废设备甚至无法自主拆解;农户协作层面,部分农户受传统观念影响,对新技术、新生产模式接受度较低,如抗拒秸秆回收利用、偷偷焚烧,且现有农户以70岁以上老人为主,50岁左右中老年为辅,接纳环保治理能力有限,给绿色生产推广带来阻力;土地利用层面,现代农业需集中连片土地发挥规模优势,当前土地集中过程中仍需政府进一步提供便利支持。


对于未来发展,合作社既有向外拓展的规划,计划前往马来西亚发展榴莲种植,已解决当地土壤适配问题,借助当地人工成本低、竞争小的优势扩大绿色产业版图;也有向内优化的期盼,希望政府能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助力智慧农业设备引进与技术升级,同时通过政策引导与培训,提升农户对绿色生产的接受度与参与能力;此外,合作社还希望行业组织能搭建更多交流平台,促进新技术、新政策的共享互通,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此次访谈全面展现了农业合作社在绿色减排、循环农业中的实践探索、协同模式与现实诉求,不仅为研究农业绿色转型的痛点与突破点提供了一手资料,也为后续完善“政企农”协同治理体系、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