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班班晴的分享,收获满满的。
1、你得了“松鼠症”吗?
如今这个快速的社会,让我们越来越惶恐,无数的牛人出现在我们的世界里,我们倍感压力巨大。原先我们的交友圈只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大多和我们差不多的人,而现在网络的迅速发展,让我们近距离接触了很多牛人,这是我们的小圈子不容易见到的。
我们在感慨,那么多比我们牛的人还比我们努力一百倍,每天看着大家的各种学习分享感觉压力巨大。于是也逼迫自己学习,关注很多公众号,开始利用一切“碎片化”时间来阅读。
而我就是这其中的一员。曾经关注的公众号达20多,开始还坚持把推文看完,后来发现根本看不完,而公众号也越来越多(总会遇到好文,一不小心又点了关注),于是只是挑感兴趣的看看,把一些不错的文章收藏起来,然后......然后就一直躺在“收藏”里。
关注的公众号涉及方方面面,除公众号以外,每天还被朋友圈的各种文章刷屏。于是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每天都在看各类文章,有时候还做笔记,看似收获很多。然而实际呢??
脑袋一片空白!看的很杂,不成体系,花了很多时间但是效果甚微。
学习任务变多后,开始变的焦躁!(最近几天就是这种情况)
每天除了工作上的事,晚上想着写文(从起床就念着),长投的课我都没有跟上(虽然听完还没有消化),群里还有分享;当所有的事都集中到一起后,一种焦虑随之而来。既想完成此,又想完成彼,结果心情烦躁,什么都不干了,蒙头大睡!
听了班班晴的分享才知道,我就是典型的“松鼠症”患者。
2、碎片化学习是天使还是魔鬼?
利用碎片时间学习,这一直是被倡导的,那么到底“碎片化学习是天使还是魔鬼?”
如果你跟我一样是“松鼠症”,那么碎片化学习对你我来说可能就是魔鬼了。
碎片化学习是利用零碎的时间来学习,而通过各种“好文”所获得的信息也是零碎的。对于知识的学习要形成系统,而零碎的学习导致的知识结构碎片化。
如上图所示,当知识结构被割裂,都是毫无联系的知识碎块。信息化和知识结构碎片带来的将是学习效率的倒退和焦虑之源。(我就是这样)
碎片化学习毁掉你的主动搜索能力和主动链接能力,也就是深度思考能力。这也就是碎片化陷阱。它极大的提高了并没有什么卵用的信息,而降低了最重要的独立思考能力。
3、为什么看了那么多文章(书)却什么都不记得?
历数自己看过的书也不算少,但让我说说哪本书讲了什么,我只能咂舌。
很多小伙伴和我一样看过就忘?为什么?
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只是停留在“看过知识”,但是看过还是作者的,并没有转化成自己的,而这样的“看过”都是无效的。尤其是碎片化学习,看了一篇文章,觉得非常好。但是当新的一篇好文跳入你的眼前,你又觉得非常好,而前一篇可能已经被遗忘。我们总在不断地称赞“好文”,却没有把它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这段时间在学写书评,也百度了不少“书评的写法”,但是它们依旧躺在我的“收藏”里,来不及运用到我的书评写作中。
怎么做才能让看过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
亘古不变的规律就是“用输出倒逼输入”。
上面这张图形象地解释了“实践”的重要性。用新建构主义王竹立老师说的一句话总结就是“把知识零存整取”。
学习输出是强制思考,将别人的知识真正变成你自己的重要途径。
用班班的一句口号就是“学习不输出,就是耍流氓”。
4、靠谱的学习方式究竟是什么?
前文说到很多像我一样的人学习是因为焦虑,而这里班班提到“学习的起点应该是问题”。
学习的起点不是某人在朋友圈晒的一本书,推荐的一个微信文,或者这个行业的一个经典教材引发你的焦虑,而应该是你真实遇到的一个问题。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
首先,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对话,一直到能清晰的提出一个明确具体的问题。
其次,把问题拆分出关键词,开始搜索认知资源。
最后,去寻找你要的资源。
找到资源后围绕你产生的问题去学习,但是一定要记住“输出”。
最后回到“碎片化学习是天使还是魔鬼?”这一问题上,我相信你和我一样有了答案。
天使还是魔鬼,关键看你怎么驾驭了!
(以上内容为听课笔记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