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识而有所意识 -
认为“我不够好”是无意识的盲点
我们害怕,我们认为自己不够好。
认为“我不够好”就是我们的盲点展。
我们害怕拒绝害怕欺骗害怕背叛······我们所害怕的,是我们看不见,看不清的地方。这些,是我们的盲点。
盲点会窃取注意力的能量,有时它会显现为一种思维模式,有时是情绪模式或者习惯,而思绪常常会触发情绪。即我们怎么想的,就会引发什么样的态度和情绪。
注意力就是我们自己,注意力就是意识。
一个人本身,即他的注意力,一个人的注意力停留在哪里,他便是一个注意力在哪里的人。由一个人的注意力,即知悉一个人,所以说,注意力就是我们自己,注意力就是意识。
一个人,他是谁,他的名字,他的身体,都是物化的载体,他可以是别的名字,而身体也只是躯体而已。真正让一个人之所以是自己的,是他的灵魂,也关于意识。
这并不玄幻虚渺,你能够发现,一个人的生命,关于生活和人生,一直引导他前进成长,发展成熟的,是灵魂意识,他的想法意识,他的心意在引领他,而无关于他叫什么名字,他拥有什么身体。
令我们认为自己好不好的,很多时候就是我们的想法所致,意识当中的内容决定了我们所认为的自己,所想象的自己——我意识到我是谁,我便是谁,于是,我就是意识。
那么,我们所意识的,是否是真实的呢?我们能否看见真相,又是否愿意看见真相?
这就是自我观察的用意了,观察自己,不是观察看看而已,需要用心聚集在自己身上。把注意力集中在身体上,迎得一个放松的状态,在平静的状态中,寻找自己。观察,是寻找自己的一言一行与所思所想背后的自己。
无论在做任何事,无论身边发生任何事,我都尝试去找到自己,管控好自己的身体。这样,在盲点出现之前我就能够做好准备。
如果能够放松身体,注意力也集中在对的地方,注意力就不会被捕获走,集中在对的地方指的是,无论发生任何行为,无论是猜忌、贪婪、色欲、哀伤、奢求,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感觉上,放松身体。
放松意味着不评判,不定义,不认同······放松,是让你重新去看见自己,在平静之中,体悟浮躁时无法体悟到的一切。
因为我们的生活反应,已经由经验和习惯所致,我们的自我是机械的,极具重复性和习惯性,自我早已经默然形成了习惯的复合体。
而我们的生活反应的另一半是批判我们的行为(也就是认同于它),当我们会习惯性地紧随习惯的另外一半内容,紧随我们的猜忌、贪婪、色欲、哀伤、奢求、愤怒、仇恨等等行为,批判就会紧随而来。
如果因为想要改变自己的行为,而进行自我观察,那么这是不够的,因为观察只会让我们看到了习惯中的一部分。
对习惯进行评判,是我们的习惯,我们自我的存在,是基于一种习惯的认知:我不够好,我有问题,我需要解决问题。这样的评判,会消耗我们的注意力而毫无意识,而我们这个盲点,会因此得到滋长。
另一方面,注意力可以被自我滋养,持续地去感觉和放松身体。如果注意力能够通过感受身体稳定下来,专注在身体上,并保持身体的放松,那么评判相关的一系列动作,就不会将注意力掠夺,用以评判、质疑、谴责。
那么注意力就会聚拢于内在,能够持续地保持专注,而不至于被带跑。自我观察的静坐,其实是一个滋养注意力的途径,以此联系注意力的专注,可以防止过多不必要的思绪和情绪,以及不必要的身体紧张这些盲点的出现。
这些盲点,会让我们难以看到自己的真相,因为它让我们习惯于习惯之中,习惯于那些旧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之中,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些,我们就会一直重蹈覆辙,在循环往复之中消耗自己的注意力和能量。
而我们也会因此在习惯模式中,接受别人告诉我们的知识和见解,被动地受到盲点的束缚。
我们没有办法改变盲点中的各种模式,从而让自己更加自如,而自我观察,则会让我们对此更加有意识,如果能够保持自我观察,我们的内在某些有意识的东西,就会因此得到滋养。与自己相关的特质,也会因此有更多的确定。
在自我观察中,每一点点的观察,都会慢慢让注意力得到滋养,从而带来更多有意识的状态。
在文字里获得力量的我,希望透过文字赋力量予你
所有的相遇,都因你而来
在这里,见你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