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31
错误的思维方式主要有三个:程式化、想当然、跳跃性思维
思考问题程式化遏制了心的灵性,心在,灵性没有了。中国人一代又一代接力教育,让孩子认为解决问题只有一种最佳方案,步骤都是确定好的。不会换个角度看问题。其实人生哪里有什么是必须的呢?条条大路通罗马,没有必要非要在一条独木桥上挤。而程式化的思维模式很容易让人执着。比如我自己,从小我就听妈妈话,完全按照她的指挥做任何事。自己就不会去思考,抱着一件事不放。而且只能专注于这一件事,一根筋。之前工作的时候完全不能兼顾家庭,恨不得在公司住不回家。而带孩子时候毅然决然的辞掉工作,专心研究带孩子。缺少“中和”之道 ,一条道跑到黑。有时处理事情也是慢半拍,事过之后才想到不妥。
身为父母,我们更该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的思维模式。多问:还有别的办法吗?你还想到什么方案?能不能有更好的主意呢?这些启发性问题。让孩子知道原来每一件事都会有很多个解决的办法,久之孩子就会运用这种多维思维模式,并在其中选择出自己认为更好的方案。我时常会抛出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小朋友抢了儿子玩具,他当时选择抢回,事后我会跟他聊这件事,先认同他的感受,若是他再抢你玩具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他会说:我跟他说这是我的东西,你想玩可以跟我借,需要我的同意。或者我会大声喊:放下,是你的吗?吓到他。或者告诉他的妈妈……然后再遇到事情他自己就会挑出他认为最好的那个方案实施,有时也会试哪个好用,总之是再遇到事情时候会有很多主意。在中班有一次,他跟同学打架,把同学打哭,下午睡醒觉以后,他找到那个同学说:你还想不想跟我玩?要是想跟我玩就不能再打我。要是别人打你你心里好受吗?再说你也打不过我。我本来是没想打你的。就这样他征服了那个连老师都打的同学,以后把他当成最好的朋友。我的这种教育方式,周围有很多亲戚朋友摇头。说我儿子以后不好管,主意正。甚至爸爸也说他太任性,一天天的想一出是一出。我心里目标很清晰,我不想成为他永远的老妈子,我希望他可以肩负起属于自己的男人的责任,我不愿意一直为他操心。那么现在我必须引导他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管别人怎么说。
在教育过程中,有时候自己说着说着就变成一种诅咒。孩子见到好吃的不停吃,担心他吃坏脾胃就去制止:别吃了,你这样吃下去就会积食,肚子疼,然后就不能去跟朋友玩,不能上学……没有读到这一章时,我自认为我是一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妈。读到这里后我观察自己的言语,一天会出现好几次这样善意的诅咒。没准说着说着就给他说的走到那条道上去了。就说一句肠胃受不了你这样暴饮暴食多好 。
第二个错误的思维模式想当然。就是思考问题没有任何事实根据。想当然容易造成妄念或者歹猜。我之前是典型的有用的没想,没有用的想一大堆。精力和时间都用在想当然和歹猜上了。没有什么根据,想完沉浸其中,把自己弄的无比纠结。浪费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啊。
第三个是跳跃的思维模式。没有具体方法心浮气躁。这样的人百姓称为“浮”,理想远大,畅想完激动完就不了了之。或者摸瞎子干。赔了夫人又折兵都不知道因为什么赔的。没有步步为赢的合理阶梯性计划。包括教育也是一样,孩子的成长是有阶段的,我们应该遵循他自然成长规律,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引导。而不是拔苗助长,跳跃性思维。今天看别人钢琴弹的好 ,羡慕!报一个,弹一段因为某种原因放弃,明天觉得唱歌简单学一个。没有一条主线,没有合理的规划,没有细致的观察,总抱着侥幸心理,万一哪一个就是她强项,整出名堂了呢!那可能吗?几率也有,太少。搭上了时间和金钱,精力,在迷茫的探索中错过了应该学习的。
还有很多后天习染的习惯,总而言之就是要修心,恢复光明本性。才有多维度的思维模式。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太重要了,完全能够决定一个人能够走多远,攀多高。想不到怎么可能做到呢?不怕想,就怕想不到。而我们之所以学正面管教,爱和自由,华德福,萨提亚……就是一个中心思想:寻找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处理问题思维模式。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走着走着发现启予国学是最实用的而且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法宝,寻寻觅觅终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