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喜欢历史,也看过很多书,当时觉得长见识,也可以夸夸其谈一下,若你问我:什么推动了历史发展,我会说是农民起义,那你再问我农民为什么起义,我说因为他们没饭吃,至于他们为什么没饭吃,当然就是地主阶级压迫太狠啦,至于他们为什么失败了?我只能按照中学历史书上的答案给你讲一讲。这是我中学时代的见识。随着见识的增涨,我会考虑中华文明传承我会说崖山之后无中华等等,近年来,我觉得我过去的这些想法都很幼稚,地主和农民的关系绝对不可能是一个压迫一个反抗这样的,崖山之后无中华太绝对了。且我读历史时,是按照老少咸宜的价值判断的眼光去记住了具体的历史事件并没有去深究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件,我只满足于记住而不深究,只是做表面文章展示记忆力。这是年轻时候所为。直到今年我看到了施展老师的《中国史纲》。使我对中国历史有了一个俯瞰式的理解。
历史本身是各个行为主体不断博弈的过程。博弈就是要考虑内部的动力机制和外部的约束条件,
内部的动力机制,主要是人们的欲望。
外部的约束条件,主要是博弈当中可用的各种资源,彼此之间的结构性关系
理解1、历史的"第一性原则":欲望和秩序,这把奥卡姆剃刀删繁就简,另外气候变化和技术变迁又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变量。
我想用这个第一性原则来分析一下当下的历史情境。欲望:就是大多数人想快速致富,但是他们想致富的方式不一样,有人(资源少)希望自己去闯并且在现有法律框架内不断试探、撞击的过程,大多书人希望等政府增加工资提高福利(有很多资源)、少部分人(基本上没有资源)希望再来一次打土豪分田地。目前气候虽然没有变化,但是技术变迁已经到来,所以一个新的时代应该会在近十年马上到来,这个时代应该是闯荡的人创造出来过去被认为不是资源的资源——比过去任何年代更加自由表达观点的时代,是一个社群共富、共同生长的时代所以借用大咖的一句话,人可以没有慧根,但是要会跟。以我现在的思维方式只能想到这些。
理解2、中国历史是由中原、草原、高原和海洋这些地方的人互相作用共同塑造而成的,
过去读历史只看到的是中原一个区域,所以会产生崖山之后无中华的妄念。
理解3、什么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基础是什么?我这几年一直有个问题在心头就是我们的56个民族是凭什么划分的?我在知乎上、百度上找都不能令人满意,这次施展老师的《中国史纲》课好像是找到了一些眉目。
理解4、人口过度膨胀造成的内卷化,是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
理解5、元朝因为官僚技术手段落后,虽然野蛮但是百姓的生活还是可以的朝代。
..................
理解很多,有机会会体现在以后的文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