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第一个字说的是“不”。
我很好奇。
这个世界如此美好,怎么还未真正看到就先学会拒绝?
后来,看过许多儿童心理方面的书籍才知道,这是孩子自主意识形成的表示。
事实上,孩子的“不”和来到这个世界上他第一声是哭而不是笑一样,都不过是种情绪的表达。
可即使有些妈妈知道这些,有时候遭到孩子拒绝后依然会愤怒不已,这是为什么呢?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让两名研究人员假扮成陌生人和被实验者一起坐在等候室中;然后其中一个人看到桌上放着一个球,就把它拿起来扔给另外一个人,那个人微笑着看了看球,又把球扔给了被实验者。
如此两轮后,其中一个人不再扔球给被实验者,球只在他俩手中流转。与两个陌生人在等候室仍一个愚蠢的球,按说不会有什么介意,事实上心理学家进行实际调查时,却发现人们的确在乎,而且在乎的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几十例实验结果表明,被排除出扔求游戏之后,人们会体会到显著的感情痛苦。
为什么会这样?
那就要说说人类进化史了。在原始社会,由于害怕遭到猎物的攻击,所以大家都是一起打猎,一起吃饭,最终形成社会性动物。而如果被部落拒绝或者社会群拒绝,就意味着失去食物,受保护和交配求偶的权利,因而很难生存下去。
遭遇这种放逐的原始人,相当于被判处了死刑。被排斥在外的后果是如此的极端,以至于人类的大脑发出一种早期预警系统——当存在着被踢出群体的风险的时候,该系统就会出发尖锐的痛感,告诉我们自己被群体排斥了,最终导致人们非常讨厌拒绝,不管是什么样的。
很多人喜欢婴儿除了孩子天真可爱,还是因为婴儿不会拒绝,只要你带着善意的微笑,他回馈你的也是善意的微笑。
可是婴儿终会长大,成为和我们一样独立自主的人。
这个过程,也许缓慢,可不会停止。
孩子是小,自制力差,方方面面的能力都欠缺,有太多不足的地方,可是,他是一个独立的人,需要平等对待,哪怕是拒绝。
当然,有时候孩子的拒绝是没有道理的,奔着“为孩子好”的父母会无法忍受。但是,什么是好?什么又是不好呢?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比如二宝特别喜欢自己吃饭,即便我喂到嘴里,他也会吐出来,然后再放嘴里。
毫无办法的我最后给他围上围裙,把手洗净,准备好碗勺,让他老人家自己动手。
十四个月的他,连勺子都握不好,洒的比吃的多,但是他吃得很开心,高兴了还砸吧一下嘴。
只要不危及生命,不妨碍原则的事情,父母何不顺着孩子?肯定避免不了犯错,可就是这样,他才会成长。
当然了,对于大点的孩子,父母也可以听听孩子拒绝的理由,由此锻炼一下孩子语言组织以及逻辑能力。
听话的孩子固然让人省心,可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崇尚权威,远离纯真,没有能力承担责任,没有思考力,是根依附在大树上的藤条,永远长不大。
允许孩子说“不”,给他说话的自由和权利,让他有自己的声音和意志,他才能够长成一棵独立的大树,从此,不惧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