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懂人心、解难题”三招式 铸就基层工作“心”法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成长无捷径可走,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对于刚走出校门、步入基层一线的选调生而言,基层既是广阔天地,也是淬炼本领的大熔炉。复杂的社情民意、多元的利益诉求、交错的事务任务,让“纸上谈兵”派不上用场,“闭门读书”也难以应对。唯有苦练“接地气、懂人心、解难题”三招式,才能破局破题,在基层“战场”中行稳致远、厚积薄发。

       第一招:接地气——从“听得懂乡音”到“说得出群众话”。在基层开展工作,第一步不是“上项目”,而是“下人情”。真正走到田间地头、农户家中,才能听得到最真实的声音,感受到最具体的情绪。群众不会因为你是选调生、大学生就自动支持你,只有你真诚接近他们、尊重他们、了解他们,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与配合。我刚到石塘自然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时,就遭遇了群众的“冷眼”与“疑问”。许多村民对整治工作并不理解,甚至质疑“搞这些到底有没有意义”,更有个别村民当面表示不配合,有的甚至阻挠工作人员进入自家区域。我站在人群中,满脸通红,面对群众的质问一时语塞,更不知如何将“百千万工程”的政策理念讲清楚。带着满腹疑惑,我向村支书求教。他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要让村民认可你,先要从群众生活里的小事做起,先变‘熟脸’,再谈工作。”从那以后,我让自己“脸皮厚一点”,不管是谁、见了谁,只要在村里,一律主动上前问好,“阿叔好”“阿姨早”。慢慢地,村民的态度有所缓和,我也开始有计划地开展入户走访,一家一户、一门一户地串门拉家常。短短两周时间,我的“半熟脸”变成了“熟面孔”,村民们也开始主动向我反映情况、寻求帮助。我也借此机会不断摸清村情、民情、家情,为后续精准施策奠定了基础。“接地气”的过程,说到底是一次“沉下去”的主动选择,更是一次“蹲得下身段、听得进话语、交得了朋友”的能力考验。

       第二招:懂人心——从“看得见问题”到“读得懂情绪”。有人说,基层工作的80%是与“人”打交道。确实如此,一项工作能否顺利推进,往往不是看流程是否齐全,而是看“人心”是否通畅,情绪是否疏导。特别是在涉及利益协调、历史纠纷、邻里矛盾时,更加考验干部的“情商”与“心力”。记得村内曾有一起极具代表性的纠纷,起因是叔侄之间因祖母的迁坟问题而发生矛盾。侄子认为叔叔未征得同意,便将坟墓迁移至自己的山地,既不合情也不合理;而叔叔则认为侄子一家没有承担丧葬费用,因此擅自处理合情合理。两人你来我往,积怨已久,互不相让。我跟随村支书参与调解时,起初只知道“把政策讲清楚”,结果反倒激起更大争执。后来,我意识到要先让双方“说个够”。于是,我们一边引导他们表达,一边反复倾听与记录,试图从纷乱的情绪中梳理出核心诉求。最终,我们找到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平衡点”:侄子同意承担部分丧葬费用,叔叔也愿意重新选址迁坟。至此,双方达成了协议。这件事让我明白,调解不是简单的“中间协调”,而是需要充分理解双方的心理需求与情绪诉求,进而找到共情的“桥梁”、对话的“切口”、协商的“最大公约数”。懂人心,才能行得稳、走得远。这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是选调生在群众工作中必须掌握的“软技能”。

       第三招:解难题——从“任务接得住”到“问题解决得了”。基层问题千头万绪,有些问题甚至拖了十多年,“前任未解、后任再接”,成了群众心中的“老大难”、干部眼中的“烫手山芋”。面对这些问题,有人选择绕着走,有人选择拖着办。但我始终相信:“群众最难的地方,就是我们最该出现的地方。”在白坟自然村,道路崎岖弯曲,交通极为不便,村内还有一个“风水塘”,因年久失修早已成了发臭积水,严重影响人居环境。十几年来,村里尝试过多次整治,但始终难以推进,原因就在于群众顾虑多、争议大、阻力强。面对这样的局面,我决定先不急于“做”,而是先去“听”。我多次前往村里,与村民代表面对面交流,认真记录他们对修路、整治和填塘等问题的顾虑。有村民担心影响祖先风水,有人担心修路会占地,有人觉得“改了也没用”。我将这些真实的顾虑一一汇总后,向村支书和驻村领导详细汇报。随后,村两委迅速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并就村民反映的问题逐条作出说明:修路是为了方便大家出行和走亲访友,填塘后将建设健身广场,为老人小孩提供休闲运动空间……讲理更讲“利”,既消除疑虑,又凝聚共识。最终,白坟自然村的整治工作终于破题,村民态度从“抗拒”转向“支持”,项目建设也顺利落地。通过这件事我深刻认识到:解难题不一定是“硬推”,而是要“用心解题”;群众工作没有捷径,但“实话+实意+实干”往往是最有效的解法。

       接地气,让我们走进群众心里;懂人心,让我们赢得群众信任;解难题,让我们不断淬炼本领、积累经验。这三招,是选调生的“通用法宝”,更是扎根基层、服务人民、实现价值的重要路径。选调生不是“坐办公室”的干部,也不是“走过场”的过客,而是基层这块热土上的“新血脉”和“新力量”。只要我们放下姿态、扑下身子,主动作为、真情服务,就一定能在最贴近人民的地方,留下最闪亮的足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