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苏格拉底
今天上午我们迎来了北师大哲学学院教授沈湘平带来的一场异常精彩的哲学导论课,带我们在哲学世界里享受精神畅游。沈教授把看似枯燥难懂不易理解的哲学用一种幽默风趣的方式娓娓道来,有笑点有经典有看点有知识点又有水平,越听越觉得自己极度的无知。而用无知的心态领略大师的风采,感受大师有知的精神世界,犹如一叶扁舟摇曳在浩如烟海的哲学海洋,想拼命超越无知感受一丝丝有知的境界。
心里有太多的感慨和感动,沈教授一上午的授课时光像黑洞一样吸引着我们想要突破自己的思维极限,探索世界无限的奥秘,越听越觉得自己无知的可怕,越听越觉得有知的精彩。
沈教授没有任何PPT,而他对哲学知识的智慧和表达让我们深感佩服,这是他所达到的人生境界。
他说要突破自己的有限,达到无限。人的有限性和世界的无限性进行对比,会发现自我是多么的渺小,但是人类是有思维的。彻底的无知和彻底的有知都不会让人产生惊讶,而只有从无知到有知的中间状态会让人感到惊讶。这句话让我非常的惊讶,因为我渴望跳出无知,用各种方式逼近有知的时空。
在我们需要奋斗和追求理想的岁月,无知和有知,无为和有为,何谓与何为,到底要自己处在何种状态,在从无知逼近有知的青春岁月里不要浪费有为的生命状态,可以作为的时候需要坚守生命的本真,向着成长的极限去挑战,只有做到有所为才有机会有所不为!
更让我欣赏的是哲学的批判性,怀疑是哲学的基本态度,对生命状态产生思考与批判,不是一味地接受,而是生发出自己的思维能量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
黑格尔说:哲学是黄昏的猫头鹰。别人清醒的时候它在沉睡,别人沉睡的时候他开始清醒。也许做不到众人独醉我皆醒,但是对生活拥有批判的眼光,从不同的视觉感受生活的状态,这是我所缺少的!哲学不是告诉我们成为某种人,而是使我们成为人!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成为至真至诚的人却是最难的!我们需要这样的思考与智慧,需要在生活中历练我们的经历,在经历中觉悟我们的人生,在人生中又寻求我们的生命境界!
智慧能够令人分辨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而这场哲学的精神之旅又让我感受到如何用无知感知有知,如何慢慢的逼近有知的思维空间,在教育里,又如何让老师称其为老师,让学生称其为学生,从有为做起,向无为出发,从最真的自然之境修炼自己教学之路上的至高境界,为之而已!
让生命称其为生命,让生命和生命之间相互成就!————于述胜
下午我们迎来了北师大教育学部于述胜教授关于《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讲座,于我来说,又是打开了一扇新的世界之窗。记得大学的时候曾经选修过中国传统文化,那时候觉得特别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现在想想,发现自己根本从来没有靠近过传统文化。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太博大精深了,而自己仅仅站在窗外望了一眼,这一眼却又足以令我惊喜。
于教授说如果想要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就需要知道中国圣哲的世界观,批判的继承经典!能够称其为经典的东西绝对是有永恒的元素存在。
“天,地,人乃一有机的生命体”,而我们与世界的关系,首先是生命共同体。
于教授说:“圣人是活得最像人的人,是正常的人。”听到这句话让我内心一震,沈教授在哲学中也提倡要人称其为人,而于教授也在说成为人的内在价值,成为健全的正常的人非常重要,充实完善精神世界。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理念和教育层出不穷,而能培养人成为纯粹的人其实是最难的,重视人的内在价值,不要被世俗赋予的外在价值而左右,能够做到这样太难了!
在我们的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自然”,一切“当然”皆会顺其自然。这不就是我们的自然生长教育理念吗?这样的点拨令我们恍然顿悟,有一丝柳暗花明的感觉。
身为一名教师,就是在培养孩子的自然天性中找到育人的乐趣。沈教授说现在的中国是一种乐感教育,培养学生快乐学习。听完下午于教授的讲座,让我反思教育不仅在培养学生的快乐,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德育才能使学生成为纯粹的人!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要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更需要以身示范,以身作则的做好每一件事,让学生在教育生活中去学习如何成长为更自然的人!
今天一天的讲座都特别烧脑,需要太多的知识储备去接受这样的信息,有时候我们希望做得更好,而前提先要做得更多,在更多的有为中经历成长的历练。但是多学多做的时候也要把握成长的节奏,因为节奏对了,才能成为更可靠的人,更可靠的教师,做一个能够坚守教育梦想的可靠之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