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步行上班,经过路边一个绿化带时,一位穿着绿色衣服的“园林护理”人员正在清理绿化带中的包装袋、烟盒儿等垃圾,边清理边抱怨:这什么人呢,真没素质。我在旁边暗暗认同他的话——我对这种车窗抛物或者随手扔垃圾的行为极为反感,害的需要园丁专门来清理。正当我向这位辛勤的护理员投去感激的目光时,只见他起身上电动车,边走边咳嗽,然后朝着马路上“呸”地吐了一口痰。
这一口痰,让我打了一个激灵,如一棒打在我浑浑噩噩的头上,脑子里突然清醒地想到一个问题:我们常常对某人“素质差、品德差”的评论,是真的出自公心,还是仅仅因为对方冒犯自己的尊严或者触碰自己的利益,而本能选择的一种“自我反击”?这里的“我们”,包括每一个人。这也警示我自己:不要随便评论别人的素质和品德,特别是在生气和愤怒的时候。
进而,我又想到了教育。
常常会听到一些老师评论某位学生品德差。不可否认,的确有一些缺少家教、破坏性强的熊孩子,对于这些孩子,需要家校共育,悬崖勒马,别让孩子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但更多的所谓“品德差”的孩子,他们或者因为成绩差,或者因为家庭原因,导致缺少关注,为此选择去干一些叛逆的事、捣乱的事,希望以此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刷刷存在感。对于这样的孩子,老师一句“品德差”的评价,是不是有同情心?是不是公平、公正?是不是对孩子的发展有建设性?这种评价,如同在可怜孩子的伤口上撒盐,很有可能把他们逼向更叛逆、更“坏”的境地。
即便是对于第一种真正缺少家教、真正品德差的孩子而言,贴这种“品德差”的标签,也是有百害而无一益。这种标签,很难说出于公心和爱心,而更像是学生冒犯自己尊严、触碰自己利益后的一种本能反击。这种给学生随便贴“品德差”标签的行为,是不是很像那位清理绿化带的园丁随地吐的那口痰?
教育工作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