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肺癌的 85%,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但其术后 2 年复发率高达 20%-40%,复发后 5 年生存率仅 15%-16.6%。尽管已知基因组不稳定性(如 TP53 突变)、DNA 甲基化异常和免疫微环境失衡与复发相关,但单一组学研究难以全面解析其复杂机制。本研究针对NSCLC 患者,首次整合基因组、表观基因组、转录组及单细胞测序,系统揭示复发的多维度分子特征,为复发风险分层和精准治疗提供新依据。
文章主题:多组学分析揭示了I期非小细胞肺癌复发的生物学和临床意义
组学技术:基因组、DNA甲基化、转录组及单细胞测序
研究团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李为民教授、王成弟研究员及呼吸健康研究所张立研究员团队
研究思路
主要研究结果
对108例NSCLC患者(含47例FF组织和61例FFPE组织)的分析显示,复发患者的原发性肿瘤具有独特基因组特征:TP53(47%)、EGFR(30%)等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普遍,高分级组织学亚型(实性/微乳头状)复发率最高且TP53突变率显著更高(75%);突变特征方面,APOBEC相关特征(Sig1)和DNA错配修复缺陷(dMMR,Sig2)在复发组富集;虽复发组与非复发组的肿瘤突变负荷(TMB)和拷贝数变异(CNV)负荷无差异,但LUAD复发组同源重组缺陷(HRD)评分显著更高;克隆结构分析表明,LUAD复发组中TP53突变多位于主要克隆,且存在PTEN缺失、EGFR扩增等结构变异,驱动基因表达改变并促进复发。
对 NSCLC 患者的 DNA 甲基化分析显示,复发组(Rec)整体呈现显著低甲基化状态,LUAD 和 LUSC 分别鉴定出 11,412 个和 28,671 个差异甲基化区域(DMRs),主要分布于内含子和远端基因间区。通路富集表明,LUAD 复发组低甲基化基因与 EMT 通路相关,LUSC 则与炎症反应相关。关键基因 PRAME 在 LUAD 复发组中显著低甲基化且高表达,其启动子区 TEAD1 结合位点的低甲基化与 PRAME 转录激活相关,皮尔逊相关系数显示甲基化水平与 PRAME 表达呈负相关(R=-0.54, P=0.0031),且 TEAD1 表达与 PRAME 呈正相关(R=0.48, P=0.0099)。此外,复发组中低甲基化且上调的基因在 LUAD 和 LUSC 中分别有 6 个和 8 个,涉及肿瘤增殖和转移相关通路。
对 I 期 NSCLC 术后复发的转录组分析显示,LUAD 和 LUSC 复发组分别鉴定出 85 个和 206 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LUAD 复发组中 PRAME、DRAIC、DUXAP8 显著上调,LUSC 复发组中 COL22A1、TIMD4、PLA2G2D 表达升高,这些基因与预后不良相关。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表明,复发组显著激活上皮 - 间质转化(EMT)、血管生成、细胞外基质重塑及 Rap1 信号通路,提示肿瘤侵袭和转移能力增强。免疫微环境分析显示,复发组 CD8+ T 细胞耗竭状态(LAG3、TIGIT 等标记物高表达)和 naive T 细胞比例升高,促炎型巨噬细胞(Macro_SPP1)富集,整体呈现免疫抑制特征,单细胞测序进一步验证 AT2 细胞与免疫细胞间互作减少
在 I 期肺腺癌(LUAD)中,PRAME 被证实为术后复发的关键基因。多组学分析显示,PRAME 在复发组中显著低甲基化且高表达,其甲基化水平与表达量呈负相关(R=-0.54,P=0.0031),且与转录因子 TEAD1 结合位点低甲基化相关,TEAD1 表达与 PRAME 呈正相关(R=0.48,P=0.0099)。功能实验表明,PRAME 过表达可增强 LUAD 细胞的迁移能力,上调 EMT 相关基因(如 ACTA2、MMP2)及增殖通路(mTOR、Rap1);敲除 PRAME 则抑制细胞迁移和 EMT,并减少小鼠肺转移灶数量。通路富集显示,PRAME 高表达组显著激活 EMT、MYC 靶点及血管生成等恶性相关通路,且与患者无复发生存期(RFS)缩短密切相关(P=0.0065)。这些结果表明 PRAME 通过表观遗传调控和促进肿瘤侵袭转移,在 LUAD 复发中起核心作用,有望成为预测复发及治疗的新靶点。
单细胞转录组分析显示,I 期 LUAD 复发组中肺泡 Ⅱ 型(AT2)细胞比例显著高于非复发组,其中 AT2-like 2 亚群表现出高拷贝数变异(CNV)负荷和恶性特征,富集上皮 - 间质转化(EMT)、血管生成及 Rap1 信号通路基因,提示其恶性程度更高。非复发组中肺泡 Ⅰ 型(AT1)细胞和 CD8+ T 细胞比例更高,且 AT2 细胞与免疫细胞间互作减少。复发组 AT2 细胞的干性基因(如 SOX2、KLF4)表达上调,表面标志物(如 SFTPC)表达下调,呈现 “去分化” 趋势,其与耗竭型 CD8+ T 细胞的互作增强,进一步营造免疫抑制微环境,促进肿瘤复发。
对 LUAD 复发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转录组分析显示,复发组 CD8+ T 细胞呈现显著耗竭特征,LAG3、TIGIT 等抑制性受体表达上调,且 naive T 细胞比例增加,效应功能受损。促炎型巨噬细胞(Macro_SPP1)在复发组富集,其高表达 SPP1、MMP9 等促转移因子,并通过 CCL2-CCR2 轴招募更多免疫抑制性细胞。单细胞互作分析表明,复发组 AT2 细胞与 CD8+ T 细胞间共刺激信号(如 CD86-CD28)减弱,而与巨噬细胞的配体 - 受体互作(如 VEGFA-VEGFR2)增强,协同营造免疫抑制微环境。此外,复发组中调节性 T 细胞(Treg)相关通路(FOXP3、CTLA4)活性升高,进一步抑制抗肿瘤免疫应答,共同推动肿瘤复发。
多组学整合分析(基因组、甲基化组、转录组及单细胞测序)揭示了 NSCLC 术后复发的多维分子特征:基因组层面,复发组 TP53 突变率高(47%)、HRD 评分显著升高,且驱动基因(如 EGFR 扩增、PTEN 缺失)多位于主要克隆;甲基化层面,复发组整体低甲基化,PRAME 启动子区 TEAD1 结合位点低甲基化与其高表达相关(R=-0.54, P=0.0031);转录组显示复发组激活 EMT、血管生成等通路,CD8+ T 细胞耗竭且促炎型巨噬细胞(Macro_SPP1)富集;单细胞水平发现复发组 AT2 细胞呈现恶性去分化特征,与免疫细胞互作异常。基于上述特征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可有效分层 I 期 LUAD 患者复发风险(P=0.0065),并提示 PRAME 靶向治疗、免疫检查点阻断联合 EMT 抑制剂可能为潜在精准治疗策略。
研究结论
文章通过多组学整合分析(基因组、甲基化组、转录组及单细胞测序)揭示了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复发的分子机制:复发组呈现整体低甲基化、TP53 高突变率、HRD 评分升高及 EMT、血管生成通路激活等特征,其中 PRAME 基因在肺腺癌(LUAD)复发中起关键作用,其低甲基化通过 TEAD1 转录因子驱动表达上调,促进肿瘤侵袭转移。免疫微环境方面,复发组 CD8+ T 细胞耗竭、促炎型巨噬细胞(Macro_SPP1)富集,且 AT2 细胞与免疫细胞互作异常,营造免疫抑制微环境。基于多组学特征构建的风险模型可有效分层 I 期 LUAD 复发风险,并提示 PRAME 靶向治疗、免疫检查点阻断联合 EMT 抑制剂的精准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