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给儿子包了一个红包并告诉儿子:“你已经七岁了,这是你的第一份零花钱,你可以自由支配。” 儿子拿着红包反复跟我确认“那我可以用来买玩具?买零食?买任何我想买的东西?”“当然,你可以买任何你想买的东西,但是,红包里的钱如果花完了,就只能等到明年了。所以你要想好来哦。”儿子抽出红包里的66元,想了想说,“那我要买玩具,买书。”我听了心里一阵窃喜,果然还是个懂事的孩子。那头儿子已经催着爸爸要出门了。
海南的冬天明媚而温暖。大年初一的街市有些冷清,好在有一家经营文具玩具的小店开着门。儿子雀跃着跑进店里,东看看西摸摸。找到他最喜欢的车模,一看标价,皱眉嘟囔着:“太贵了,太贵---”后来拿起一个便宜的车模对我说,“妈妈才七块钱耶!” 付完钱高兴的出门,边出门边着急拆下包装。"不对,不对,这个没有拼装说明书,而且质量也不好"儿子大声的嚷嚷。“那要怎么办,回去换吗?”“嗯,要换一个的。”于是又折回店中。儿子转来转去,最后又停在了最初的那个车模玩具前面。老板过来说可以打折,打完折60元。儿子低头数着红包里的钱。我摸摸儿子的头说:“想清楚了吗?你要买很多东西,但如果钱不够的话,就只买你最需要的东西好了。”儿子想了想,掏出钱交给老板。我心里暗想,可真贵。
出门后不久,儿子情绪有些低落,我问他怎么不高兴了。儿子说“我有些高兴,又有些难过。这个太贵了,我都没有钱买书了。”我问他“那你怎么不选择那个便宜的呢?”"那个我不喜欢,我要买我喜欢的""那书和玩具,你更想要哪一个?""我都想要!"儿子的带着哭腔嘟囔。我只好点点头说"好,明年春节。"
春节前后,连看了几篇关于断舍离的文章,还有<法国人只需要十件衣服>等,也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态度。我常常因为便宜买回许多并不需要的东西,而喜欢的东西却因认为不值当而断然远之,尽管之后心心念念许久。虽然我买了便宜的东西但我付出了昂贵的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其实这个道理我早就明白,但面临选择时还是依旧关注价格。这像是种习惯,从小就在父母节俭的教育中长大,节俭的态度似乎已融入骨血。但我并不希望我的孩子也这样,我希望他能在选择时更多的遵循自己的内心,选择他喜欢的而不是选择价格。但我们往往面临如他般的境地,想要的太多,资源却有限。那要么扩充资源,要么减少当下的目标,也可以逐一实现。而降低标准耗费的是更多的时间机会成本。似乎我已经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但实际面对时我能做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