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记
来自一名高一生
历史的飓风呼啸而来,撕扯开城市的每一个缺口,携着文化,横冲直撞每一个人……
而文化,无疑是最好的保护罩。以文化相攻,以文化相融。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早在1940年第一个端午节上,诗人光未然就已歌咏出抒情长诗《屈原》:“汨罗啊/滚滚/将我这满腔的悲愤/埋葬/在你滚滚的江心吧!”伴随着各色的活动,节日的气氛笼罩在城市的上空。往往通俗的东西不简单,简单的东西也不通俗,端午节虽然是个传统节日,我们纪念的方式也应该不简单。插艾叶、包粽子、划龙舟,这些都是最通俗的纪念方式;而现如今,灯火酒绿、纸醉金迷,繁荣都市中人们谈及端午节所联想到的,多是“假期”二字。每逢节日将近,亘古的传统气息却没在城市里晕染开来……
是我们的懈怠吗?
端午节又称“诗人节”,顾名思义,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同时也为了发展和传扬诗歌。近日中国诗词大会兴起,上海小囡武亦姝惊叹了各地,如同春光乍破了晓夜,武亦姝为上海添了光,也为中国添了光。舞台上的她自信沉稳,是源于什么?家庭的气氛和耳濡目染是不可或缺的,书香世家出名门子弟也并非没有道理,加之欢喜和勤奋努力,于是造就了今日的成功。文化之根其实潜藏在生活的每一隅,以其繁茂的根叶、松绿的枝芽支撑起整个中华大地。历史是拉不回来的,源于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历史,而文化是流传古今的,当某国在大肆宣传着“申遗端午节”时,我们又在做什么呢?在快节奏的生活里,传统的气息愈来愈变得式微。不是懈怠,我们只是七嘴八舌地讨论着端午节的意义,等待着它带给我们的休假,却忘了它的根源——是诗人节,是诗歌的呼吁。
历史的青空中,文化像云苔一样淅沥沥地散落在各个时代,诗歌便从春秋时期起,鼎盛于唐代。我们不应该轻易地忽略过去,而是将它精读一遍、两遍、三遍,细细品味,它会回报以你繁杂跌宕的美丽。著名的散文家张晓风用一句话启迪我们:“小小的一句诗也是包藏着层层诗心的啊!”我们又该何其自豪,这名扬中外的华夏文化,就出自我们脚下的沃土,来自千年前诗人们雅致的内心。今天我们歌颂的东方诗魂屈原,他的诗歌同样延流至今,为世代所传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它是对家国天下的关切与担当;“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它是面对污浊现实的不妥协;“国无人莫知我兮,又何怀乎故都”,它是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永不褪色的一颗中国心!
常说寻根、寻根。
流离于历史浩河中的,究竟是文化,还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