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伤寒论》就是《伤寒杂病论》?
标题问题扫盲:《伤寒论》不是《伤寒杂病论》哦!
《伤寒论》只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
《伤寒杂病论》实际上分为两本书:《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伤寒论》论伤寒,《金匮要略》论杂病。
02 巨作出世
我们现在知道,写《伤寒论》的就是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生于东汉末年,名机,字仲景,南阳人。
东汉末年,兵荒马乱,加上天灾频繁降临人间,更是民不聊生。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写到: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张仲景看到自己宗族中有三分之二的人病逝,十分之七皆死于伤寒,于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依靠当时医经七家的基础理论和经方十一家的经验用方,将二者熔为一炉,创立了以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辨证论治体系,最终形成了《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
03 《伤寒论》的版本及流传
古籍多为竹简,极易散乱。《伤寒杂病论》也难逃散乱的命运。
幸有张仲景的弟子王叔和(西晋人,《脉经》的作者)整理编次,虽不完整,但也保存了医圣仲景的大部分理论成果。
到了唐代,《伤寒论》流传较广。
现代对唐代时期《伤寒论》版本的研究主要依靠孙思邈《千金翼方》和王焘《外台秘要》中抄录的《伤寒论》。
北宋时期,治平二年,林亿、孙奇、高保衡等在校正医书局的组织下整理了《伤寒论》。此版本一般称为“宋版本”或“治平本”。
时至今日,《伤寒论》宋版本大多失传,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明代赵开美摹刻的宋本,收录在他辑刻的《仲景全书》中。
古书流传不易,字字隽刻皆为心血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