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不多说,直接上干货
1
生活中,我们经常容易因为某些问题而感到焦虑。小到一次任务的表现,大到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对职业发展、生涯规划、工作和家庭的迷茫……诸如此类。
这些问题往往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但如果让它们充斥在大脑中,又只会徒增压力,对生活造成干扰和影响。
正如我曾经讲过的:
许多时候,令我们感到疲惫不堪的,其实是充斥在脑海里、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的念头。
它们挤占了大量的「大脑内存」,导致我们的「前台资源」枯竭,难以处理手头的事情 —— 这就构成了心理上的「疲劳」。
如何缓解这个问题?
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把它们全部装进一个「篮子」里,告诉大脑:
我已经把它们都记下来了,无需再去牵挂。从而把它们,从「后台」释放出来。
具体而言:
1)每天设定一段「焦虑时间」,专门用来思考这些会引起你焦虑的问题。可以设定在中午、傍晚,以30分钟为宜,不要在睡觉前。
2)任何时候,当你脑海里闪过一些可能令你焦虑的问题,立刻把它记在笔记里。告诉自己:我已经把它记下来了,现在先不管,到时再一起解决。
3)等到了「焦虑时间」,就拿出这份笔记,按照上面记下来的问题,一项项去思考。
4)时间一到,立刻把你所有想到的东西记下来,写在每一个问题的后面。如果已经成型了,就安排到待办事项里面,分配一个时间去行动。
这个方法可以起到两个作用:
1)把自己跟负面念头隔离开来,最大限度减少它们对你生活、工作的影响和干扰。
2)通过给予自己「我能够掌控这些念头」的控制感,来对冲不确定性所造成的失控感。
从而降低焦虑程度,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解决」上。
这个方法看似毫无技术含量,但实际上,它也许是最有效、又最容易被忽视的时间管理技巧了。
当然,如果对方是你的领导,要求你有求必应,这个方法就不一定适用了。
这是第一个时间黑洞。
2、警惕「时间黑洞」
你是不是经常感到:这一天好像没做什么,就不知不觉结束了?
事实上,很大的可能,是你的时间都被两个「时间黑洞」吞噬了。哪两个呢?
微信上的同步对话,以及漫无目的的网络浏览。
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让你的时间一点一滴流失,而你毫无察觉。
当你跟同事或朋友在微信上一来一往对话时,你实际上是什么都干不了的。
为什么呢?
很简单:你的大脑需要不断在对话-工作中切换,每一次切换到工作时,都需要至少几秒钟的时间重新进入状态 ——
而在这短短的几秒内,新一条信息又过来了。于是,重新读对话,组织语言,再重新切换状态……
不要小看这几秒钟。
大量的「几秒钟」堆积起来,就足以让你的一整天变得一事无成 ——
而大脑无法觉察到这一点,因为它一直忙着切换状态,它会认为这一天「非常充实」。
所以,我有一个很多年来的习惯:除非我现在就想聊天,否则,我一定会要求对方把事情一次性讲清楚。
等我的工作告一段落时,再集中一次性回复所有信息。第二个也非常常见:有时候,我们只想查一个问题,但一个个网页打开,往往就身不由己,等到意犹未尽地关掉网页,才发现时间已经过去了半小时、一小时。
对这个问题,我常用的方法就是「设定边界」。
什么意思呢?非常简单。我会紧紧扣住我想查的问题,每浏览一个网页,都问自己:我现在看到的这些,跟我想了解的问题有什么关联?
如果有,就打开笔记写下来;如果没有,就立刻关掉。
等这页笔记已经足够完善,足够帮助我解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果断结束「浏览」,让自己进行下一阶段的工作。
3、用分段工作来休息
最好的休息是什么?
不是什么都不干,也不是看视频、刷信息流,而是让大脑去做「不同的事情」。
举个例子:我的工作台里,同时有好几个项目。
写文章感到累了,我就整理一下文章选题;整理累了,我就记录一段软件使用心得;记录累了,我就梳理一下最近读的书,检视和翻阅知识卡片,为新文章寻求灵感……
实在不想动脑了,我就看一会纪录片,让大脑放空一段时间;或是整理书架,做做家务……积累一些微小的成就感,给大脑一些刺激,帮助大脑「回血」。
这些不同的工作之间,差异越大越好。
比如:创作性的工作(写文章、做方案、录课程),最好跟整理性的工作(对已有信息的加工)安排到一起;
数据性、分析性的事务之间,最好穿插一些能启发和激发想象力的东西。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放松大脑。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彻底让大脑休息呢?
因为,除了深度睡眠,大脑实际上是不存在「休息」的:
无论你是专注还是发呆,大脑的耗能都非常稳定 —— 大约是人体总能耗的 20%。
也就是说,只要你清醒着,大脑就是时刻在高速运转的,区别只是在于所激活的网络不同而已。
所以,真正的休息,不在于让大脑「停转」;而在于自主的、有意识地引导它,使用不同的网络,激发出最优的效率。
思考问题时,先放上数据
大脑有一个缺陷:我们思考问题时,总是下意识地喜欢「走捷径」。
把印象深刻的、容易想起的、比较熟悉的事物,拿来当成证据,从而扭曲了对「真实世界」的认知 。
举个例子:你觉得国内目前人均收入是多少?一个生活在北上广深的人,跟生活在三线小县城的人,答案会一样吗?
一定不会。因为他们的圈子不同,接触到的信息不同。
所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
合理的做法,不是依赖于「我身边的人」,也不是依赖于「常识」,而是依赖于数据 ——
查一查统计局的数据,用它们来修正自己的直觉。
同样,当你作出任何判断、提出一个观点时,不妨先退一步,想一想:我想说的这句话,有没有数据可以支撑?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生活里,多去收集和积累数据。
比如国家统计局的宏观数据,各行业的报告,各机构、高校的调研和统计,都可以有意识地收集起来,有需要时再去查询。
这可能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但也唯有如此,才能使我们的「心智世界」,更加接近「真实世界」,从而做出更理性、更全面的判断。
表达事实而非夹带情绪
生活中大多数问题,都是沟通问题。而大多数沟通上的障碍,源于沟通双方的不透明度。
很多人的毛病就在于:你不知道对方是怎么想的,但很容易把自己的思维代入进去,令自己陷入负面情绪之中。
心理学中有一个「透明度错觉」:
几乎每个人在沟通时,既会高估自己对对方的揣测,也会高估对方接收信息的效果。
简而言之:我们总会认为「对方一定是这样想的」,也总会觉得「我讲得够清楚了,对方一定明白」;
但事实往往不是这样。
所以,一个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思考和沟通时,强调事实而非意图揣测。比如:
旧模式:你是不是对我有意见?
新模式:你上次在全员大会上,对我的方案提了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让我感觉不太舒服。
也就是说,用「情境 - 行为 - 感受」的沟通模式,替代掉你对对方的揣测和判断,把事情「摊开来讲清楚」。
这样,可以最大化双方的透明度,让彼此都能够知道「我们在谈什么」,从而获得更高的共识,避免误解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叠加、强化。表达事实而非夹带情绪
生活中大多数问题,都是沟通问题。而大多数沟通上的障碍,源于沟通双方的不透明度。
很多人的毛病就在于:你不知道对方是怎么想的,但很容易把自己的思维代入进去,令自己陷入负面情绪之中。
心理学中有一个「透明度错觉」:
几乎每个人在沟通时,既会高估自己对对方的揣测,也会高估对方接收信息的效果。
简而言之:我们总会认为「对方一定是这样想的」,也总会觉得「我讲得够清楚了,对方一定明白」;
但事实往往不是这样。
所以,一个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思考和沟通时,强调事实而非意图揣测。比如:
旧模式:你是不是对我有意见?
新模式:你上次在全员大会上,对我的方案提了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让我感觉不太舒服。
也就是说,用「情境 - 行为 - 感受」的沟通模式,替代掉你对对方的揣测和判断,把事情「摊开来讲清楚」。
这样,可以最大化双方的透明度,让彼此都能够知道「我们在谈什么」,从而获得更高的共识,避免误解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叠加、强化。
永远追求「有所不同」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最需要避免的是什么呢?
是陷入舒适区不可自拔。
也就是说:当你觉得一切都非常顺利,行云流水,特别舒服的时候,也许就要警惕了:你很可能只是在重复自己非常熟悉的事情,而没有丝毫的进步。
毕竟,学习和成长,一定是困难的 ——
它相当于在你已经熟悉的模式里,更换掉其中一环,让你感到「不舒服」,再通过训练,让你习惯新的模式,习惯这种「不舒服」。
因此,当你感到舒服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一切都是旧的,缺乏新的挑战和未知。
所以,无论做什么,我们都一定不要停留在「重复」,而是想办法给自己营造一点「不同」。
举个例子:每一篇文章,我都会稍微改变一些旧模式,加入一些新东西 —— 可能是新的视角延伸,可能是观点的叙述结构,甚至是对新风格的尝试。
只要依然还有「更新」的空间,我都会试着创造一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