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

未来春藤的家长们,晚上好!非常高兴又和大家相聚在直播间,我是春颖老师。

我先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我曾经在北京市的重点学校任教,当过每个家长都害怕的班主任,也做过教学管理工作,直接教过的学生少说有上千名了,这也意味着我和每个学生背后的至少4位家长,比如说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有过深度接触。

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一直在不断解决学生和家长们的各种问题,有关于学习的、沟通的,甚至有关于夫妻关系家庭问题的。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我对教育这件事有了深刻的见解。

我今天带着一堂可以说是每个中国家庭都很需要的课程来到春藤,主题就是《我们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有家长可能会问,亲子沟通难道还需要学习吗?这里面有很深奥的心理学知识吗?

今天课程的一开始,我先来跟大家讲几个我最近看到的新闻:

2020年3月26号,重庆市涪陵区的消防救援支队接到报警,说一个居民小区33层的楼顶有一个孩子被困了。原来这个16岁男孩与父母争吵,然后一口气爬到了顶楼33楼,从下午2点多一直待到凌晨,家人问遍了同学,找遍了附近他常去的地方,最后在监控镜头里面找到了他,最后孩子被消防员给救下来了。

2020年3月30号,南安市公安局接到群众举报,一男孩在街边哭,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经过民警的耐心劝解,这个男孩跟警察说出自己的烦恼。男孩今年11岁,在家上网课因为贪玩没有完成作业,妈妈回来骂了他,于是他选择了离家出走。

也是在2020年3月30号晚上,江苏一个派出所接到报警,一个13岁男孩晚上8点写一张纸条说回老家去了。经过民警了解,原来男孩跟爸爸因为一点小事起了争执,一怒之下父亲打了儿子一巴掌,这男孩趁大人不在家就留下一张纸条出走了,所幸在途中被民警给及时发现了。

大家听完这三个新闻有什么感受?

首先你有没有一种此类案件频发的感觉,这不是你的错觉,跟大家说几个数据。

中国教育报曾经报道过,青海西宁市常住人口只有76万,但是每年有近400个孩子离家出走。

这只是警方根据家长报警统计的数据,还有一些是没有被计算在内的。

这些孩子宁可流浪到火车站,或坐火车去外地,不管到哪,只要离开自己的家。

如果不信的话,我们可以问问附近的警察,他们有一个很常做的工作,就是找离家出走的孩子。

这还是一个小城市的数据,按照这个比例来算一下,北京2000万人口,是西宁的26倍,上海是2400万人口,全国有15亿人口,推算出来的数字是非常吓人的。

这是我们的第一个感受,居然有这么多跟家长发生严重冲突的孩子。

有的家长可能只看到了孩子跟父母吵架的表象,认为是不是孩子到了青春期,开始叛逆了;或者是不是平时家长对孩子太好了,所以孩子受不了一点挫折;或者现在的孩子很娇气,说不得、动不得。

真的是这样吗?是孩子单方面的问题吗?

如果认真分析每一个事件,我们就会发现,有一些孩子是受了委屈,有的孩子是被冤枉、而且父母不听解释,有些孩子感觉被父母给忽视了,而孩子这些不好的感受才是他们真正离家出走的原因。

我们的第二个感受是什么?每个家长在知道孩子离家出走、下落不明的时候都是非常着急的,没有那种非常轻松的家长,没有孩子离家出走了,还说“没事,爱走走”的家长。

这说明虽然家长刚刚和孩子吵过架,互相都非常嫌弃对方,也说过一些狠话,但是如果孩子真的发生了什么不测,父母是要痛苦后悔一辈子的。

也就是说,家长心里都非常在意孩子的安危,非常爱自己的孩子, 我们家长是不想和孩子吵架,是不想逼孩子出走的。

每一位父母都这么爱自己的孩子,同时越来越多的家长跟孩子之间产生了分歧——家长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不听话?孩子不能明白,为什么家长要求这么多?

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大家是互相抵触的,家长不知道孩子的真实想法,孩子也没法理解家长的苦心,家庭内部争吵不断,甚至引发了很多悲剧。

为什么家长不能好好地表达出自己的爱呢?为什么孩子不能理解家长的一片好心呢?归根结底是沟通出了问题。

很多中国家庭里,缺少的不是爱,而是沟通技巧。

这次直播过后,我相信你不仅能学会怎么跟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怎么表达自己的爱,更能收获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那就让我们正式开始今天的课程。

一、言语的伤害,在生活中有多常见?

首先我想问各位家长一个问题,你觉得你自己是一个会说话的人吗?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案例来自我判断一下, 自己是不是会说话的家长。

这是遇到的一个案例,我在一个餐厅里面吃饭,旁边坐着一对母子。

妈妈就问儿子:“晚饭想吃什么?”

儿子说:“随便。”

妈妈脸马上沉下来了:“那么没主见,没有随便这个菜!要吃什么自己决定。”

儿子皱着眉头挑了半天说:“吃炸鸡。”

妈妈一口回绝了:“春天吃这个太上火,不健康,你不知道吗?”

儿子接着说;“吃鲜虾饺子。”

妈妈有点不耐烦地说:“不行,你吃虾容易过敏。”

儿子开始生气了,把餐具甩到一边:“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不吃了。”

妈妈就开始发火了:“我这是为你好,你怎么那么爱发脾气?”

之后母子之间唇枪舌剑,一发不可收拾。

这个场景你熟悉吗?类似场景经常在生活中上演,以至于我们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如果我们现场采访一下这位母亲,她很可能会说;“我没有恶意,这怎么能算是言语伤害?这都是因为孩子脾气太差引起的。”

家长通常不觉得自己的言语是有伤害性的,因为我们天天这样讲话,已经习惯了,但是我们的言语有时候确实会引发自己和孩子的痛苦。

近些年来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很快,家庭教育的进步其实还是能够看出来的。

比如打孩子越来越少见了,肢体上的伤害很少。但是我们也关注到,有很多孩子依然受到了伤害,那就是言语上的伤害。

相比较来说,这种言语上的伤害没有那么明显,但不明显并不意味着它的伤害小,实际上它带来的伤害可能远远超过肢体上的体罚和暴力。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引发网友热烈讨论的话题:童年时期,大家经历过最具有精神摧残力的一句话是什么?

下面的回复五花八门,但是有一个惊人的共同点——这些最具有精神摧残力的话语,80%来自于父母。

你能想象到吗?父母对孩子的言语伤害有多普遍?这些网友已经长大成人了,有的已经上了大学,有的已经成家立业了,这么多年过去了,来自父母的言语伤害仍然被他们念念不忘。

父母们可能会觉得自己的本意并不是这样,可惜你的本意不重要,听到的人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给大家举个例子,如果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父母通常非常不满意他在外人面前的表现,急于将他推向各种社交场合。

比如同事之间的聚会,每家孩子都表演了一个节目,但是内向的孩子在社交场合一般表现不会很突出,父母就会很失望地说:“你胆子太小了,你这样以后是适应不了社会的。”

这样的评价很容易被孩子当成事实,他会相信“我是适应不了社会”的结论。

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孩子一遇到这种场合,他就会想起你这句话,他会格外关注自己不成功的经验,以至于会越来越往适应不了社会这个方向去发展。

实际上不管你的预测准不准确,这句话对孩子的成长是没有什么帮助的,更何况这样的评价极有可能是不准确的。所以我们必须对语言的使用保持高度的敏感。

二、言语伤害造成的后果,有多严重?

作为孩子的重要他人,你随口说的一句话就会在极大程度上是影响着孩子对自己的认知,造成严重的后果。

大家平时会用一些社交的APP,比如微博。如果你发了一条微博,下面有一个你根本不认识的网友指责你,你可能会很生气,但是还不至于说非常痛苦,说不定还会跟朋友在一块聊天的时候当个话题。

换一种假设,比如你发了一个朋友圈,你的妈妈突然在评论里把你给骂了一顿。你感到痛苦、愤怒、悲伤的可能性要比前面的情况大得多,而且对你的持续影响也要更长久,有可能一辈子都难以解开。

有这样的区别,原因就在于父母是你的重要他人,他们对你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我给很多学生做过心理咨询,大多数孩子无论在讨论多么痛苦的事情,情绪上都会尽量保持克制,一旦话题讨论到父母身上,他的情绪有可能一下子就崩溃了。

这种伤痛常常就来源于父母不经意的语言,比如下面这些话,家长们看看有没有不经意间说过这样的话?

相信大多数父母听到这些,再对比孩子内心痛苦的情绪,然后会很诧异——至于吗?这句话有多严重?

因为你没有像我一样见证过成百上千的孩子互诉,所以你很难相信父母不经意的这种随意脱口而出的话, 会对孩子造成非常巨大的影响。

那么我给大家传授一个心理知识:在儿童的早期成长中,父母不断重复的言语和行为会非常容易被孩子内化, 会让孩子长大以后更倾向于去证实父母的论断。

简单地说,你一直在批评孩子,“不要出现这种行为,不要这样做,不要成为这样的人……”但是孩子最后偏偏就会变成这样。

当你不断用言语告诉孩子,“你怎么这么胆小,内向,没出息!”“你就是一个马虎的孩子,以后做不了仔细的工作!”“你怎么这么笨,将来能考上大学吗?”

孩子听多了,他会自然而然地接受评价,他无法验证这个评价是不是对的,客观不客观,他会接受“胆子小是不好的”,“我将来没办法在社会上立足”,“我要变得外向一点”,“我太笨了,我不聪明”,“我马虎,我细致不了”,然后他会特别确信这一点。

他会特别注意自己在这方面的失败经历,忽略自己也有外向的这个时候,也认真仔细过,也曾经在某一方面比大多数孩子做得好,人越是额外注意自己的某方面,这方面反而会被强化。

等到孩子真正变成了你预言的那样,反而还成了父母一个高瞻远瞩的证据。有的父母还甚至振振有词地说,“你看我早就说了,你就是不听。”一锤定音把孩子的命运给定死了。

你可能不是第一次从我这里听说言语的评判,对孩子成长的巨大影响和伤害,这也确实并不是我一个人的论断,而是有许多心理学理论知识在做支撑。

三、为什么偏偏和自己的孩子不能好好说话

既然知道这种言语的伤害有很多坏处,那为什么我们还是继续在做这样的事情?

这个大家有想过吗?你明明不想伤害孩子,但为什么最后偏偏就是对自己的孩子没有好好说话?

你发现了没有,我们面对朋友的时候会好好说话,面对领导也会好好说话,面对陌生人很客气,甚至面对别人家小孩儿的时候常常会好过头,我们会原谅别人家小孩年幼无知,可面对自己家孩子的时候,情况完全不一样,为什么就压不住火了?

第一个原因:社会发展迅速,家长的教育理念依然是传统的、经验性的。

现在社会物质条件是非常丰富的,我们不太担心孩子资源匮乏,孩子很容易被美食、游戏快乐包围了,于是家长们开始转而担心对孩子不够严厉。

再加上中国传统教育观的影响,传统教育当中有非常多格言,比如“头悬梁,锥刺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我们的文化里面认为忍耐、能吃苦是一种美德,所以很多家长不敢对孩子给予太多。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一点,在资源匮乏的年代,我们小时候是必须吃苦耐劳,而现在不是这样的,在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很多父母们反而无所适从了,也很难拿捏好标准。

也就是说教育资源很多,但是我们的教育手段和观念是非常传统的,毕竟传统的教育手段有时候看上去还很有效。

而且使用的时候很多父母心面有一种下意识的思考,如果这个有效,我也懒得浪费时间去考虑给孩子带来什么伤害了。

所以一些在特定教育情景下,偶尔有效的教育策略就被家长们深以为是真理了。

比如妈妈特别生气,打了孩子一顿,孩子马上停止哭闹听从妈妈的要求。从今以后妈妈容易形成一种“还是打一顿最有效”的教育观念,很少注意到它失效的时候。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大家都很倾向于去做简单的、传统的、大家都认可的事儿,因为不用思考,确实很轻松,但是完全忽略了它不管用,而且还给孩子带来了伤害。

那么大多数父母持有的教育观念也是完全出于自己的经验,而且标准经常飘忽不定,我举几个例子:

家长们有时候觉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对的;有时候经历一些事情,又觉得“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是对的。

有时候家长们觉得教育孩子要一个扮黑脸,一个扮白脸;有时候又觉得家长的教育理念应该统一。

其实这些观念都忽略了什么呢?忽略了教育的情境,把教育的复杂性想得太简单。

总之教育标准特别飘忽不定的时候,当然谈不到好好说话了,自己的理念还一天到晚左摇右摆的,你肯定跟孩子没法做到统一和好好说话。

更可怕的是,有一些乍看之下非常有道理的话,于是就对孩子说了。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很多家长觉得有道理就给孩子讲。我们都知道第一个登上月球的是阿姆斯特朗,但是有谁记得第二个登上月球的人是谁呢?不记得,因为第一名是成功,第二名就意味着默默无闻。

这句话乍看之下挺有道理,但是仔细一看就会发现这倡导的观念是有一些扭曲的。

这个结论太过于绝对化了。难道第二名就完全没有希望了吗?羽毛球体育健将李宗伟是第二名,但他也是一代名将,名满天下,他是马来西亚的拿督,事业家庭都非常美满,人家也很成功。

类似言论特别有市场,但是我们想一想任何比赛第一名只有一个人,况且人生不是比赛,如果人生是比赛,只有一个胜利的,其他人都是失败者,马云也是失败者,你也是,对吗?

所以我们对孩子说话的时候一定要先想一想,这是对的吗?是合理的吗?是因为很多人这样说,我就应该这样吗?

很多家长可能会说,我没有那么极端,我从来没有要求过孩子必须考第一,也没跟孩子说过考第二名就是失败。

也许你对孩子的要求不是这种极端情况,可能是这种极端情况的一个变形:你没有要求孩子考第一名,你可能会要求这次一定要考进年级前20、前50,不然就是失败。有没有跟孩子提过这种要求?

第一名是不是只有一个?前50名是不是也只有50个?如果是这些人才能被定义为成功,那么我们的家庭和学校是不是一个大量出产失败者的机器?

其实问题不在于你要求了什么内容,而在于你的要求是绝对化的,你对成功的定义是绝对化的,你剥夺了孩子的选择。如果强行定义孩子的人生,不考虑他的个性和需求,那么你也不可能做到好好说话。

第二个原因:家长习惯了对孩子采用权威控制的手段。

在生活中有很多控制行为是很有效的。比如看电视切换频道,按遥控器就行了;灯泡坏了换一个就行了;汽车乱停,开个罚单就可以了。

我们习惯这种方式,所以面对孩子的情绪和行为的时候,会忍不住想要去控制它。

但实际情况是什么呢?我们成年人都没办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想法、情感和行为,何况是孩子。

我们为什么老想控制孩子的想法和情感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从小也是这样被教育的。

当你是孩子的时候,可能你的父母就会告诉你“别哭了,再哭我就揍你了”,或者“你是个男孩,哭哭啼啼像什么样子”。

而且父母们好像就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爸爸妈妈从来都不会感到害怕,他们口中“别人的小孩”是如此的优秀,所以我们从小就习惯于把这种非常理想的状态,看成了正常的状态。

这样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成长经历,让这样长大的我们也更倾向于采取手段和策略来控制孩子的言行,而不是通过好好说话来向孩子传递我们的想法。

有很多父母从来没有想到过,其实孩子不是一个我们可以随意处置的物品,他是一个很独立的灵魂。

面对弱小的孩子,父母是处于强势地位的,这时候简单粗暴的控制行为看上去就是非常有效的,比如你一怒吼,孩子害怕马上照做。你就觉得很有效,觉得没有必要对他好好说话,反正小孩也对你构不成什么威胁,也没法儿反击。

所以很多在家庭之外还是很平和的家长,反而在家里面会变身成为一个独裁者。

我们可以稍微有点不客气的讲,有很多父母理所当然地背起了教育的责任,仅仅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但实际上不太具备合格的教育水平。

不过没关系,我们每一位父母只要有学习的意识,如果你有想改变自己的决心,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来得及的。

我也在这儿鼓励大家,改变最好的时机就是现在。

四、关于亲子沟通,家长一定要知道的事

我们了解了,为什么很多家长不会对孩子好好说话。接下来我们讲一讲沟通,关于亲子沟通,很多家长有几个误区,那么你一定要知道下面这几个认知。

1、“我是为你好”常常是一种自以为是的好意

有没有家长跟孩子说过“我是为你好”这几个字?

其实“我是为你好”这是一种自以为是的好意。我们可以理解所有的父母都深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忽略了一件事情:爱是有边界的。

什么是边界呢?打个比方,大人和孩子之间,或者夫妻之间,我们是两个相交的圆,相交的部分是我们要共同做的事情,劲儿往一块儿使,心往一块儿想。

另外一部分是不重叠的,那是属于各自的空间,这中间的分界线叫做边界。

我们内心当中认为我们太爱孩子了,这种爱到什么程度呢?你是我的,哪儿有什么边界,我想怎么爱就怎么爱,因为我有一个你不能拒绝的理由叫做“我是为你好”。

这个背后藏着一种什么样的潜意识呢?因为爸爸妈妈是爱你的,所以我说什么你都要听,要照着去做。至于这份爱有没有道理、是不是科学、适不适合目前的你,不管,只要我是爱你的,你就必须听!

那么有多少家庭就是在用这样的爱对待这孩子,在孩子感到压抑痛苦的时候,我们可能还会指责他:

你这样子对得起我吗;

我看你就是没有吃过苦太闲了;

你要多考虑别人,不能这么自私懒惰。

其实,家长的这些话会给孩子加重心理负担,给他贴上一个道德标签。

讲到这儿,我真的是很想请各位家长反思一下自己的过往,你曾经这样指责过孩子吗?如果你已经有所警醒,那么你一定要记得听下去,后面我会告诉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晓之以理”和“动之以情”,哪个最重要?

韩寒曾经说过一句很流行的话,“从小听了很多道理,可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会常常发现,不管讲了多少大道理,下次他很有可能犯同样的错误。你有没有发现你跟孩子说了很多道理,讲了很多遍道理,但是没有用,他还是不会改。

我想对你说的是什么?改变一个人的态度,不但要提高他的认知,重要的是要影响他的情感。

心理学上告诉我们,态度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那么影响态度的核心是什么?是情感而非认知。所以你讲大道理有的时候不是改变态度的关键,我们和孩子的情感关系才是最应该关注的。

弗吉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海特曾经用过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

我们的情感像一头大象,理智就像是骑象的人,那么骑象人懂得很多道理,知道前进的方向在哪,他手握缰绳跟大象一起前往目的地。但是大象有时候没有那么听话,当骑象人和大象意见相左的时候,骑象人根本不是大象的对手,他注定会落败,毫无还手之力。

你来猜一猜,我们的孩子是大象还是骑象人?这个答案非常明显,他一定是大象。

孩子要往哪走,你光凭吆喝是控制不了的,所以理性是正确的,但是力量很弱小;情感是任性的,但是力量很强大。

我们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充斥这种例子:

明知道再睡一会儿就要迟到了,这是理性的,但是你还是忍不住的多躺一会儿,就是情感的;

明知道冲孩子发脾气不好,这是理性的,但是你还是脱口而出说了不该说的话,这是情感的;

明知道上台发言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这是理性的,但还是忍不住会紧张和害怕,这是情感的。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晓之以理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动之以情才是真正能够让孩子有所感动,以及让他形成可以改变行为的重要因素。

这个现象在孩子身上也非常常见。很多家长都说过,我们家孩子语文特别好,因为他喜欢语文老师;物理特差,因为他特别物理老师。

学好功课、上好学本来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能因为老师的原因而不认真学习,这个道理孩子懂不懂?当然懂,但是常常做不到,这就是情感对人的影响。

好好沟通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不要满口大道理,想要改变孩子,要从情感入手。

3、孩子出现负面情绪一定是不好的吗?

我们平时经常批评孩子的负面情绪,比如“你怎么脾气这么大?”“你又哭什么哭?”

我给很多大孩子做咨询的时候,他们会向我提出一些困扰,怎么克制自己的情绪?怎么才能不那么想哭?怎么才能不再有这种情绪的波动?

甚至一些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喜怒不形于色,家长觉得这样才是一个情感稳定的人才,才说明孩子的内心足够强大。

大家通常认为有情绪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但是真的是这样吗?我认为不全然是,甚至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

情绪对于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宝宝小时候是不是用哭的方式来提醒大人饿了、身体不舒服了、尿了。

愉悦和欢乐的情绪让我们找到了喜欢的朋友;焦虑和紧张提醒我们要进行调整,以化解困难;考试前我们有焦虑的情绪,但恰恰就是因为焦虑,我们才会更用心地准备考试,不敢去懈怠,焦虑反而是一种动力,让大家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但是负面情绪确实也给我们带来一些麻烦,比如公开演讲,你感觉到很紧张,手脚发抖,甚至不敢上台。但我们也不能因为负面情绪不完美,就完全否定它的存在,你就不允许有负面情绪。

就好比我们都会长指甲,指甲里面都会有泥,但你能把手指头全砍掉来避免它有泥吗?也就是说,我们真的能做到抛弃情绪吗?手指头可以砍掉,但情绪砍不掉。

我们来做一个实验,现在按照我的要求做,不要想绿色的海龟,你不要想绿色的海龟,千万不要想一只绿色的海龟。

当我让你不要这么做的时候,你看到脑子里的画面了吗?你是不是反而更容易想到绿色的海龟?

这个心理小实验说明什么?说明你试图克制或者转移注意力的时候,你反而想到了各种各样的海龟,蓝色的、红色的或者其他动物,总之你的情绪仍然会受到干扰。

克制情绪是类似的原理,当我们努力地想要克制情绪的时候,我们反而在脑海中不断地提醒自己这种情绪的存在。

你想的是别紧张,我别焦虑,别生气,其实你越想越会越生气,这种情绪本来会自然消退,但是你一直在提醒自己,所以就会愈演愈烈。

所以说在面对孩子一些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去采取对抗的方式是适得其反的。

心理学上更提倡的方式是允许情绪的存在,接纳它的存在,知道它的存在,甚至谢谢它的提醒,然后专注地做有价值的事情,等待时间让情绪慢慢地离开。

家长有没有公开演讲的经验,你感到很焦虑的时候,你就告诉自己,“我感觉到很焦虑,知道焦虑的存在,谢谢你的提醒,让我知道这件事得做好”,然后你就继续做你的事,这种情绪就会慢慢化解掉了。

我举了那么多成年人的例子,是想让大家明白:成年人都无法克制自己的情绪,何况是孩子。我们得允许孩子有负面的情绪,并且接纳它的存在,才有好好说话的可能性。

孩子闹脾气的时候,你可能会认为“你简直是不可理喻,你这是故意的,我得把你这个情绪先消掉”,比如孩子“不准哭,不准闹,你不能这样,你先给我把眼泪擦干”,家长耗费很多精力在扑灭孩子的情绪上。

结果就是,情绪不会灭反而把火会越烧越旺,家长精力耗尽了,很难再留有足够的精力好好说话了。所以越想扑灭孩子的火,你就越是焦躁,越没法解决问题。

五、怎样做,才能和孩子好好沟通?

看到这里,你有没有感觉以前跟孩子的很多争吵其实是可以避免的?接下来我就给大家具体讲解一下,跟孩子好好沟通的具体方法。

1、不要从严肃的话题开始

孩子五六年级之后,叛逆期仿佛一夜之间降临,孩子有了自己的世界,和你渐行渐远,有时候甚至回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了,找他聊天爱理不理。

我问过很多家长,如果孩子愿意和你聊天,你会跟孩子聊一些什么事情呢?大多数回答是千篇一律的:最近在学校过得怎么样?考试成绩怎么样啊?最近有些退步,你要再认真一点。

我觉得如果我是小孩,我也不愿意和这样的大人聊天。这些问题会得到孩子什么样的回答?还可以。还行。好的。知道了。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询问成绩这件事情非常无趣,令人沮丧。因为无论如何,一个学校成绩排名名列前茅的就那么几个人。大多数孩子在多年受教育的经历之后,或多或少都会有挫败体验,大多数孩子一提起学习就觉得无聊、乏味、受挫、沮丧,都是这种感受。

还有一些家长聊的是一些日常衣食住行的问题,比如今天衣服穿这样够不够?今天喝水了没有?

我不是让大家完全不要问这些问题,而是尽量少问,更不是只要问这些问题。

我做老师的时候,有一次在楼道里看到我们班的一个孩子被罚站了,我一问才知道这孩子英语作业没写。

我觉得他已经这么惨了,我不能像领导训话一样跟他说话了,或者给他讲一堆大道理,我问他“为什么不写作业”,他说“我不爱上英语课”,我说“你今天太有口福了,正好我带了好吃的,你跟我一块走吧。”

然后我带他去办公室,我们俩吃了一大袋子樱桃,期间我完全没有跟他谈学习的事情,直到我们俩特高兴地吃完了,别人快下课的时候我才告诉他“我知道你不喜欢英语课,但这样下去也不行。”

后来我给了他一些上课的建议,他也表示很愿意尝试看看,并且在后来的课堂上这个孩子进步很大,有一些转变。

我想说明什么呢?孩子在学校里面上了一天课,如果你回到家之后马上谈学习,是让人非常提不起劲的一件事情。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下班家人就问你“今天工作完成怎么样”,你作何感想?

我们和孩子的谈话太像是领导和下属的谈话了,我们问的问题让孩子感觉“我要开始汇报工作了”。

再换位思考一下,在学校里辛苦学习,回家之后还要向家里的领导汇报学习工作,换作是你愿意吗?

所以有时候孩子可能并非缺少沟通的意愿,只是需要有一个启动和热身的过程,我们需要用一些有趣的话题帮助孩子启动和热身。

2、别先急着堵住孩子的嘴

很多家长说孩子一回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意和我们交流,有时候找他了解学校的情况,孩子还特别不耐烦。

我常常反问这些家长,你想跟孩子谈话的时候,你考虑到孩子的意愿了吗?

我们可以试着回忆一下,你的宝贝很小的时候会不会经常缠着你,让你陪他一起玩,可是我们忙于工作对吧?常常不耐烦地拒绝他,让他自己玩, 或者严厉地斥责“你不要吵,妈妈在工作”。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情绪比较外露,他特别喜欢跟别人聊天,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但一旦被父母拒绝很多次,孩子的分享热情会被浇灭的。

等孩子年龄大一些的时候,情况就会反过来,忙的人变成孩子了,忙于学习,忙于青春期各种成长的烦恼,很少有耐心再去跟你交流谈心了。

但每个人其实都是有很多倾诉欲望的,只要大人能够对孩子有足够的尊重,孩子会希望有一对可以谈心的父母。

家长们可以试着向孩子们发出邀请,问他们什么时候有空,想要和他们谈谈,把主动权还给孩子,让他自己去挑选一个时间,而不是你有空的时候你就拉着他谈话,甚至我们可以想一些小办法,用写纸条或者发微信的方式跟孩子去交流。

有的爸爸妈妈实在很擅长把聊天给搞砸,堵住孩子的嘴,我们做起来毫不费力。

“妈妈我想和你说一件事儿。”

“什么事?”

“我想买一个赛车玩具。”

“不行。”

你看上面这个对话,我们可以看到孩子是有主动聊天意愿的,但是妈妈不问原因,直接回绝了他的要求。

也许孩子想买这个玩具是有合理理由的,只是因为他的表达能力很有限,没法去解释清楚。哪怕是孩子毫无节制地就是乱买,你也失去了一个告知他为什么不能买玩具的原因。

如果还是刚才的对话,我们换一下说话,效果可能完全不一样。

”我想买一个赛车玩具。”

“家里不是已经有一个了,为什么还要再买一个?”

“下周我好朋友生日,我想买个礼物送给她,以后我们就可以一起玩了。”

“下周他生日吗?妈妈都不知道。”

“昨天我们一块玩的时候他告诉我的,他让我下周去参加他的生日宴会。”

你看,当我们了解了孩子为什么想这么做,是不是就可以做出不同的选择了?

接受孩子的请求并不是说直接去拒绝我们与孩子沟通,渠道保持畅通,也可以从孩子了解到更多的信息。

当然可能还有一种情况。

“妈妈我想和你说件事。”

“什么事?”

“我要买个赛车。”

“家里已经不是有一个了吗?怎么还买呢?“

“我一个好兄弟家里有两个,我只有一个,我还想再多买一个。“

“他有两个,你很羡慕是吗?你还记得我们定下的规矩吗?”

“只能在特殊节日才能买,可是我现在真的非常想要。”

“你可以拿你有玩具跟他一起分享,一起交换玩具,你的生日也快到了。等到你生日的时候还想买,妈妈再买给你。”

“好吧。”

虽然孩子可能还是有点沮丧,但这是生活中很合理的一个要求,我们通过了解孩子想买玩具的原因,告知孩子合理的做法,这样不仅没有堵上跟他沟通的渠道,还能把“不能毫无节制地买玩具”这条规矩再次传递给孩子。

们在沟通当中,不要老是想着结果是什么,不要一定让孩子必须按照你的方式去做,那样会堵上了沟通的渠道,沟通就没有可能了。

我们一定要去了解孩子要做的这件事情,或者他出现这个问题背后的原因。

3、别总想着教育孩子

很多家长也是无意中在做这样的事情。

有一个妈妈曾经告诉我,她也想陪伴孩子,也想跟他多聊天,可是自己提出的活动邀请,孩子都不太感兴趣。

有一个礼拜周末她带着孩子一块去爬山,因为她觉得孩子意志力薄弱,爬山可以锻炼孩子面对困难的这种意志。然后在爬山过程中,孩子累了想往回走,妈妈就催促说“男子汉不要怕困难,起来继续,再坚持一会就到了。”

孩子就很生气说“要爬你自己爬,我爬不动了。”于是甩手就往山下走,妈妈也只好跟着下山了,一边走还一边唠叨“一个大男孩还没有我一个家庭主妇有力气,以后要经常爬山,锻炼身体,做事情不要半途而废。”经历过这样的一件事之后,我猜想她儿子以后肯定不愿意跟她一起出行了。

有很多家长有一个小习惯,只要有空闲的时间跟孩子相处,总是迫不及待地想利用这些时间,让孩子得到一些教育,懂得一些人生的道理。

我们常常说要多陪伴孩子,但是陪伴孩子不是让你教育孩子。我们可以让陪伴更纯粹一点,像朋友一样一起做点轻松有趣的事情,不带任何功利。

陪伴和教育是有区别的。当你想着要教育他,那么主动权掌握在你手上,你会掌握谈话的方向,更倾向于讲一些人生大道理,做一些你希望在孩子身上发生的事。

但是,陪伴孩子实际上是把主动权交给孩子,尊重他的意愿,看他想做一些什么,我们陪他一起去做。在陪伴的过程当中,你们自然而然会有非常丰富的交流。

另外,还有一个最忌讳的是什么?就是大人陪伴孩子只是做样子而已。

有很多家长说我工作很忙,周末都是抽出时间来陪着他的。那么我们想一想这种陪伴是什么样的陪伴?比方说有些家长看似整天是跟在孩子身边的,但实际上互动没有多少。

比如说孩子在看书,你在旁边看手机;孩子在打球,你还在看手机;孩子在画画,你还在看手机。我觉得这就不太像是一个陪伴孩子的朋友,你像一个保镖,而且还不太尽职,整天盯着手机。这种低质量的陪伴还不如不陪伴。

其实在生活中的绝大多数时候,我们说高质量的陪伴是什么样的,也不是说非得让家长去有很高超的沟通技巧,我们其实只要做到陪伴和倾听就足够了,孩子并不需要那么多的告诫、指教、建议、提醒。

我给大家讲一个心理学上叫做“超限效应”的现象。

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最初感觉牧师讲得非常好,打算捐款100美金。10分钟之后牧师还没讲完,他就不耐烦了,想就捐点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决定结束演讲,开始募捐的时候,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没捐,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块钱。

这种由于刺激过多或者作用时间太长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叫做超限效应。

现在回忆一下我们上学时,这种超限效应是不是比较感同身受?我们面对班主任、各科老师,几乎每天都有的思想教育已经听得足够多了,一开始可能还会有一些感动,慢慢地就免疫了,发展到最后实在无法忍受每天扑面而来的大道理。

特别是上了中学的孩子,他们从小听着大道理长大,你还没开口,他们就知道你下一步要说什么。所以当孩子道理都懂的时候,你再多说就会适得其反了。

4、利用提问来推进对话

如果你要让孩子乐于跟你沟通,那么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倾听。

当然在倾听的过程中,也不是说就完全的保持沉默,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跟木头也没有区别。

我们什么时候需要讲话?是意识到了我们所说的话是为了促进孩子进一步去说,而不是重新夺回话语主动权。

孩子刚说一句,你说行了我来说,紧接着又教育孩子,不是这种推进对话。

给大家分享一个沟通技巧,是用开放式的提问跟孩子去交流。

我们尝试跟孩子聊天的时候,不要连续超过三句话都是以句号结尾的。我们尽可能让自己的谈话是以问号结尾的,让孩子来回答。同时你也不要提问过于紧凑,太过于紧凑的问话会让人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压力会很大。

我们要适当的提一些问题,在问话的时候要注意先从比较具体的问题开始,然后再慢慢向抽象的问题和情感的问题去递进。

比如孩子放学回来,你想跟他聊一聊,你一开口就直接问说“你今天过得怎么样?”我相信孩子第一时间可能反应不过来怎么回答,可能也就只能告诉你“还行、挺好的”。

什么是具体的问题,比如你可以先问孩子“晚上回来,你是要先吃饭还是要先做作业”,或者“晚上你打算怎么安排呢”。

这些问题是具体的问题,是孩子能回答出来的,而且也是让他能够掌握更多谈话的自主感的,也是能够传递给孩子更多关心和尊重的信息的。

等孩子慢慢进入谈话的状态了,你们已经讨论过一些具体事件了,然后你再去问他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今天感觉怎么样?今天开心吗?”把更多说话空间留给孩子。

我们每一个家长都有满腔热情,但是仅靠热情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大家经常说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个起跑线到底是什么?其实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去考量一下。

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我觉得不在于物质要多么丰厚,或者是让孩子去超前学习,永远走在别人前面。

实际上,家庭教育的质量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真正起跑线。

在课程的最后,与大家分享一首我非常喜欢的小诗,是纪伯伦《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中的一个片段。

我真心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够被温柔以待,希望家长们可以跟孩子好好沟通。

六、互动问答

问题1:孩子今年8岁,家长不能说话,一说话就生气,怎么办?

张春颖老师:我不知道您所说的“不能说话”指的是什么样的话,这倒让我想起了一个案例,很多时候家长说话,自以为是在跟孩子开玩笑、逗孩子,但是孩子听了,实际上跟家长的本意是不一样的。家长的本意是为了逗孩子开心,但8岁的男孩对于这种开玩笑的话,还无法正确认识。

孩子有他自己的角度,如果他感觉这个话伤害他的自尊心,或者他不喜欢听,那么他就会非常生气。

这个问题比较简短,我没法从全貌判断这个场景,我只是帮您分析一点,就是您的话语是不是刺激到了孩子的内心,那么他生气的原因是不是因为他的自尊心被伤害了?这一点您可以去好好考虑一下,如果是这些原因的话,建议您改变自己的话语方式。

问题2:孩子有几天表现特别好,很自律,我也一直在鼓励和表扬他,但他就会有那么两天特别不好。为什么?

张春颖老师:这是一个关于鼓励和表扬的问题。有几天之内表现特别好,特别自律,所以家长就会鼓励和表扬孩子。但紧接着他的表现就不是特别好了。

我猜想家长背后想的是什么呢?你表现特别好,我这么一鼓励你就强化了你的好行为,你接下来就会表现更好了。

但实际上,我们也要看是如何进行表扬的,如果你的表扬仅仅是夸孩子“做得真棒、真好”,那么孩子是不知道他具体哪些行为是好的。我们表扬孩子时,一定要让他知道具体在什么地方做得好。

还有很多家长只是在表扬结果,表扬孩子的天赋或天生的内容,比如夸孩子真聪明;你这方面真是天生的,特别好;你太好看了。这些都不是好的表扬方式。

什么样的表扬方式,能够让孩子继续强化好行为呢?是表扬孩子做事情的过程。比如他今天把房间收拾得很干净,我们可以这样夸奖孩子,“你看你把房间收拾得太干净了”,你努力的过程是非常棒的。“你看你收拾的过程中,累得满头大汗”,这才是一个勤劳的孩子应该做的事情。

我们要表扬孩子在过程当中所付出的努力,而不是直接去表扬这个结果。

问题3:老师可不可以教几个和孩子有效沟通的小工具?

张春颖老师:我简单说几点,和孩子在沟通过程当中要注意的地方。

我们有一些肢体语言是非常能够帮助大家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

在我们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很多人认为语言是最有效的,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肢体上的动作是非常有效的,它占到信息沟通当中的70%。

你和孩子沟通时,眼睛不要一直盯着孩子看,我们如果在跟别人谈话的时候,被别人一直盯着看是不是压力非常大。

当然你也不要不看孩子,他会感觉被严重忽略了,如果你一直看手机,一边看手机一边跟孩子聊天,他会感觉很受伤,没有得到关注。

还有就是手势,比如孩子很伤心,如果你把他抱在怀里,抚摸一下他的后背,孩子烦躁的情绪会很容易被平复下来。

服装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沟通小道具。比如我们在家跟孩子聊天的时候,我们不要穿很严肃的衣服,孩子会有一种公事公办的感觉。

我们可以试试全家穿上亲子装,这是能够有效拉近彼此距离的一个特别好的形式。

给大家介绍了这几个有效沟通的小工具,就是你的眼神,你的动作,还有服装都可以去辅助大家有效沟通。

问题4:想培养10岁的儿子独立思考、批判性的思维,结果家人都认为他不听话、顶嘴、没有礼貌,掌握不好尺度,不知道该怎么办。

张春颖老师:首先这位妈妈的教育理念还是很超前的,想训练孩子去独立思考、批判性的思维,但是这种思维的培养一不小心就会往另外一个方向拐了,孩子特别容易去挑别人的问题,去挑别人的毛病。

我曾经也见过这样的孩子,妈妈鼓励他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看到别人身上的不足,对自己身上的不足反而看不到了。

我建议在让孩子对事情进行评论时,不要孩子说出他的意见后,家长就完全赞同,没有任何的讨论了。

其实看待每一件事情的角度都是非常多的,让孩子能够独立思考,并不是说孩子发表什么看法,我们都要顺着他去说。

而是我们对待这一件事情,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看法,别人还有别人的看法,我们可以就这一件事情进行讨论,但这些看法都是可以被接受的,都要可以被考虑进去的。

培养孩子看待一件事情的角度是多样的,我们还可以让孩子进行换位思考,让孩子多角度去看待事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921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7,635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393评论 0 33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836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833评论 5 36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85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43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94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2,671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70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79评论 1 33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24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27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8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14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108评论 2 35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517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今天很荣幸被邀请进入一个“做自己的太阳”微信群,听杨先生与大家做分享。我也接力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对大多数朋友...
    聆听素简生活阅读 377评论 0 1
  • 深科失眠抑郁研究院 家是驿站、港湾,是孩子成才的一块沃土。对于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更是安全的代名词,是健康心理人格...
    清风在线心理咨询工作室阅读 2,261评论 0 7
  • 久违的晴天,家长会。 家长大会开好到教室时,离放学已经没多少时间了。班主任说已经安排了三个家长分享经验。 放学铃声...
    飘雪儿5阅读 7,485评论 16 22
  • 创业是很多人的梦想,多少人为了理想和不甘选择了创业来实现自我价值,我就是其中一个。 创业后,我由女人变成了超人,什...
    亦宝宝阅读 1,802评论 4 1
  • 今天感恩节哎,感谢一直在我身边的亲朋好友。感恩相遇!感恩不离不弃。 中午开了第一次的党会,身份的转变要...
    迷月闪星情阅读 10,551评论 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