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定义,是指收集需求信息,定义需求类型,并将需求录入到需求池中,为需求分析做准备。其中分为两步:
第一步:收集需求信息。通过收集需求信息,定义收集的需求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影响的用户群体是哪些,解决这些问题对于用户的迫切程度与重要性如何。
第二步,判断需求类型,并判断问题是否真实存在。即判断这个问题是依附于产品原有业务,还是一个新业务,并判断这个问题是否真实存在的。
获取需求信息
用户的本质是用户需求,需求的本质是用户价值,用户价值体现在解决了用户遇到的问题,帮助用户做成了某事。所以获取需求信息,就是获取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信息,主要包含如下几点:
1.问题:该需求的提出是为了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多数情况下,需求提出方会直接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即产品功能,这时需要你将重点引导到功能所解决的问题上。
2.用户:谁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这样的用户有多少(用户画像、用户规模);
3.场景:用户在什么时候会遇到这个问题,并且遇到的频率如何(用户场景、需求频次);
4.价值:用户期待解决该问题的迫切程度如何,对于用户而言,是痛点、痒点还是兴奋点(需求的价值);
需求类型
产品是由功能与内容组成,功能与内容之间的结构构成了业务,业务则是作为用户需求的整体解决方案。所以当我们确定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后,同时我们还需要确定这个问题是依附于哪个业务。如果是依附于已有的业务,那针对原来的业务流程,是补充了流程从而丰富了已有业务,还是优化了已有流程从而更符合业务的真实场景。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将业务划分为三个层级,分别对应三个层级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至少处在两个世界中,一个是真实的现实世界,另一个则是存在与我们脑海中的模型世界。我们通过对现实世界的了解,从而构建模型世界,模型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我们通过模型世界为依据,引导我们如何在现实世界中生活。同样的,一个产品也是对现实世界的一部分抽象,从而构建出的一个业务模型。参与者通过操作实体的产品参与到业务模型中,从而帮他完成特定的任务。现实世界、抽象出的业务模型、能够操作的实体,这三者分别代表着业务的三个层级,依次为“业务层、功能层、表现层”。
1.业务层:指的是业务模型对应在现实世界中所包含的业务范围,包括业务的广度与深度两个方面,回答在现实世界中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并要解决到什么程度。例如,针对银行的ATM机这个产品,它能不能存钱,又能不能取钱,又或者能不能转账等,这些是回答ATM机能解决什么问题。如果在ATM机上存钱,谁可以存,在哪里存,能存多大面额的,一次能存多少,这些则是回答针对存钱的问题,产品需要解决的程度。
2.功能层:指的是每个业务是如何实现的,回答业务模型中问题解决的方式,即如何解决问题的。例如在ATM机上存钱时,首先需要验证身份,再存钱,并且验证身份时,需要提供银行卡与密码,存钱时,需要先放入钱并识别,再确认数额并存钱,这些都是在回答,用户在存钱时,用户需要如何操作,并且每一步操作又有哪些限制。
3.表现层:指的是业务模型的载体,即回答用户真实接触到的产品实体是怎样的。例如ATM机,有一个屏幕,用于向用户传递信息,在屏幕旁边有两排按钮,用户可以通过按键向产品告知自己的选择,在这周围还有小小的挡板,防止别人窥视到你的信息,并且有一个摄像头,记录取钱的整个过程,这些都是你所感知到的真实的产品,也就是回答具体的产品是怎样的。
以上是站在用户的角度去考虑的需求,但是产品的参与者不仅仅只有用户,还有运营人员与产品制造方(即企业)。运营方针对产品的需求,即运营需求;企业针对产品的需求,即商业需求。用户、企业、运营人员针对产品的需求,共同制约着产品。
综上,可以将需求划分为以下类型:
1.业务需求:在“业务层”提出的问题,描述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真实业务。例如为了在现实世界更好的服务用户,新增新业务,或者修改原业务的范围,以扩大业务模型。
2.功能需求:在“功能层”提出的问题,描述的对象是业务模型,在已有的业务基础上,对原业务流程与逻辑做优化。例如优化已有业务,新增功能以满足更多应用场景;或者优化原来的功能逻辑,以更适应应用场景。
3.体验需求:在“表现层”提出来的问题,描述的对象是真实的产品,提出的问题是为了优化用户体验,从而修改页面的交互方式或页面内容的布局或样式等。
4.商业需求:通过对用户行为的引导,从而达到特定的商业目标。商业需求指的是如何引导用户完成特定任务的问题。
5.运营需求:为了支持运营活动。
6.数据需求:一些埋点需求,获取用户、产品、页面等层面的数据。
7.系统需求:对产品响应速度或流畅度等产品性能上的需求。
需求池:
收集完需求信息,并确定了需求类型后,需要将需求放入到需求池中,放入需求池的需求,需要包含以下信息:
1.需求来源
①提出者:提出需求的人;
②提出时间:需求的提出时间;
③需求来源:指的是需求提出者是如何获得需求的,包括用户反馈、用户调研、数据分析、产品体验、战略需求、商业需求、业务需要、市场需求、运营活动等;
2.需求描述
①编号:用于确定需求的唯一性;
②产品端:当存在多个产品端时,描述该需求针对的产品终端;
③目标用户:该需求的目标用户,也就是描述存在该需求的用户群体,是某一种用户角色,还是某类特征的用户群体;
④需求类型:业务需求、功能需求、体验需求、商业需求、运营需求、数据需求、系统需求;
⑤业务场景:描述在做什么时,会遇到什么情况,导致无法完成用户目标;
⑥用户/业务目标:期望做成什么事情,达成一个什么结果;
⑦用户/业务目的:达到业务目标的目的;
⑧解决方案:描述如何做(即具体的功能),以解决问题,实现用户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