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技术背景的管理者,如何管理技术团队?
一、项目管理者该多了解技术?
项目管理者并不需要清楚了解所有工作的细节,也并不需要具备技术专家级别的技能,但是他们要知道如何组织各项工作,并促成工作的完成。
因此,项目管理者需要具备一些专业域的知识和方法域的方法论。
1.了解应用技术的特点、难点,解决技术问题所用到的流程以及相应的高风险。理解了系统的原理和架构,才能识别风险,真正把项目管理起来。
2.了解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如何利用解决方案来解决问题,快速获得对技术域的理解。如此才能知道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明确项目工作需要什么时候、花多少代价去完成,如何验证完成程度。
二、非技术背景的管理者,如何管理技术团队?
非技术背景的管理者,因为缺乏技术知识,容易被技术专家忽悠,因此,需要提升技术素养,才能在工作中硬气起来。
要管好项目,管理者应该两手抓,技术、管理两手都要硬。
非技术背景的管理者需要补强技术短板,加强技术逻辑能力,即能够运用技术术语和概念,根据技术原理进行思考和推理。某程度上,需要把自己行业的知识体系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技术人员沟通,并且拥有技术判断能力。
非技术背景的管理者,如何提升技术团队的管理能力?
1.肯定自己,形成首尾相连、前后贯通的知识体系
任何知识体系都有有层次的,可以分成由内而外的3个层次。
就像一个洋葱,最里面的是核心概念,往外一层是原理逻辑,最外层则是工程应用。
核心概念层,一般由1-2个核心的定义来支撑整个体系。掌握这一层,基本上可以用1-2句话把一种知识体系讲清楚,但并不一定能做出什么具体的东西来。
典型例子:什么推动世界运动?是力,力就是核心概念
原理逻辑层,由核心概念派生的一些术语,然后用逻辑把这些术语串联起来,就变成了原理。掌握这一层,基本上可以把这个知识体系的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可以据此安排工作,对工作之间的相互关系了然于胸,但懂了这一层,还不一定能作出什么来,要出成果,还需要工程应用。
典型例子:力有什么特性,牛顿三大定律
工程应用层,往往涉及到数学、工艺和流程步骤,即便不懂得原理,照着做也能完成工作。现今社会中,很多人就是只掌握了工程应用的知识,而对于原理其实并不太清楚。
典型例子:万有引力公式、冲量公式、动量公式等
以上三层,核心概念是道,原理逻辑是术,工程应用是器。
非技术出身的管理者,需要掌握的是道和术的层次,一旦掌握,就可以站在更高的视角去指导别人工作了。
2.注意学习方法,勤思考、多做思想实验
很多人喜欢读书,但是读完后,除了多懂了几个时髦的词,就没剩下什么了,无法落地应用,就意味着学习无效。
有一个模型,可以改善这个问题,叫WWH模型,即What-Why-How。
What(是什么):
读书过程中要搞清楚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包括基本概念和基本逻辑,先假设作者的言论、逻辑是对的,去看看做着如何论证观点的,最后才是看这套理论逻辑,是否真的能够证明自身的合理性。
任何科学体系都必需满足两个特征:自恰性(自己能够证明自己)和相容性(不能用自己的逻辑证明相互矛盾的结论)。
此外,一本合格的书,应该有一个核心观点,所有派生的概念和逻辑最终都是为了证明这个核心观点的,而不只是一味罗列一堆观点,而没有自己的中心思想。
Why(为什么):
当了解了“是什么”后,就可以对书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和逻辑提出“为什么”的问题,从而把新的知识与自己既有的知识体系融合,这是在做归一化的思想实验。通过都问为什么,把知识背后的知识挖掘出来,形成一个适用面更广的道理,就是实现知识归一化的方法了,如此便可以不必记住一大堆看似新颖的观点、方法了。
How(怎么样):
这就到了如何运用知识的时候了。但在这时候,技术团队的管理者并不需要直接进行工程应用,而是进行思想实验,结合工作和实践来思考刚学到的知识如何应用,关键是要思考技术对于人的作用和影响,就是该技术能够解决人的什么问题,当学会以人为中心来思考知识的应用时,看问题的层次就提高了,在论证技术方案是否合理的时候就会从容多了,因为此时已经懂得了技术的价值是什么。
3.展现你比工程师更有逻辑,而不要试图展现你比工程师更专业
即便自身技术知识再丰富,逻辑思维能力再强,也不要用工程师的专业知识去挑战工程师的工作。
要尽可能用引导的方式以及问问题的方式,让工程师自己意识到逻辑出现混乱,当他陷入困境时,非技术背景的管理者再出手,继续用引导式的方式和语气去让工程师自己思考并发现问题,才能与工程师处理好关系。
当面对复杂的跨专业技术问题的时候,如果能够把技术逻辑和业务管理逻辑清晰地结合,会让管理者更淡定,让团队军心更稳。
核心观点来自《极简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