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5日,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纲要指出“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要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开设到位。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纲要,切实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精心组织、整体设计和综合实施,不断提升课程实施水平”。设计怎样的课程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与探究空间,是我们教师的研究重点,也希望通过研究,让无边界的校外基地课程将真正实现学生无边界的学习。(发论文请找我,特殊通道,中国教育报两周见刊!安全!快速!请在注册名处找到我)
一、善于发现设计课程主题
博物馆课程主题探究活动中,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身的需要,从而形成强烈的探究意识,这需要教师要善于发现并设计博物馆课程的探究主题。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博物馆潜在资源初步发现课程探究主题;也可以根据学生认知基础与心理特征确定课程探究主题;还可以根据学校博物馆课程总体目标确定主题探究主题。每个场馆的探究主题既作用于教师的教,又作用于学生的学。其根本是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我体验、感受成功、尝试创新。
二、巧于构思设计课程活动
博物馆课程主题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构思设计课程主题探究活动的结构,更要巧于构思设计课程主题探究活动的内容。
博物馆课程通常以实地参观为界,将教育活动划分为参观前、中、后三个阶段。三阶段活动相互关联,逐次推进,甚至可循环往复。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求知欲和好奇心旺盛的阶段,但注意力较容易分散,如果在学生去博物馆学习的前后,有人对学习内容做适当的引导和巩固,这将会提升整个教育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因此,我们要求教师进一步关注学生参观前后两阶段的学习效果,增强校外基地探究课程的有效性。为此,学校教师在组织实施中对校外基地前、中、后三个阶段的教育活动进行了一体化地规划和实施,从先导课——馆内活动——反馈交流,每个环节精心设计与组织,力求博物馆课程教育成效的最大化。
三、勤于呵护学生好奇心理
1.多种活动形式,激励学生的好奇心理。我们通过生动的馆内介绍,有趣的游戏活动,直观的视听手段,动手实践探究等,让学生通过感知和直接体验主动探索、自由求知,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创新能力,实现知行统一。
2.一馆多主题,关注学生兴趣点的提升。两年来,我校与多个场馆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馆校合作项目。如“上海自然博物馆”,我们挖掘博物馆资源的同时将探究型学科、科学与技术学科知识巧妙融为一体,教师设计了“我和蝴蝶有个约会”科目方案。继而又设计了“岩石的传奇”、“恐龙世界”等多个科目方案。我们希望能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认知特点为他们量身打造走进博物馆的专属课程。
3.一主题多馆,资源整合激发学生兴趣。为让学生观察各种现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和提升探究能力,教师们让探究的主题由一馆转向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转向不同的场馆,从而为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开展探究,解决问题,获得直接的体验和经验搭建有效平台。
四、精于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博物馆课程主题探究活动中,教师要自始至终地关注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精于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1.改变活动方式让学生尽可能去“问”。在实践中教师设法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设计课程环节,将学生带到真实情境中,充分挖掘校外基地课程中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提问题,多质疑,使学生产生自主参与的心理倾向,增强学习兴趣,然后师生共同准备诸多的疑问,进行梳理、筛选、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在充分“问”的基础上进行探求并创造性地学到知识。
2.实地探究中让学生尽可能去“试”“做”。在实施中,教师事先精选优化各个校外基地的教学资源,罗列一份“学习菜单”,供学生选择和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自主选择了兴趣单之后,教师指导学生成立的“合作小组”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接受知识的主动者。
3.后期活动中关注学生问题的再生成。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抓住矛盾焦点进行议论交流,展开热烈的讨论,形成学生互动,师生互议的多向交流的课堂氛围。在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评价,体会自我成功的快乐,达到自主探究的目的。
博物馆课程是开放的、多样化的课程,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呵护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探索、合作研究,发展能力,是我校教师为之努力和期盼的。做一名有设计感的教师,让师生一起走出教室,感受历史、感受社会、感受自然,让无边界的博物馆课程真正实现学生无边界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