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养孩子的目的是什么?
养儿防老?单纯喜欢孩子?得非所愿?父母催生?到年龄了就生了?
曾听到一个非常暖心的说法:每个孩子都是天上的天使,他们在人间挑选妈妈,看上谁就会钻到谁的肚子里。
听起来很美。
实际上,孩子是在自己没得选择的情况下,被父母带到这个世界,不知道自己会有个什么样的爸爸妈妈,不知道自己会降临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孩子可能是爱情的结晶,也可能是意外的结果,或者是应付了事后的附属品。无论是什么样的原因,孩子都是带着满腔的热爱来到爸爸妈妈的身边。
父母是孩子降临人世最大的依靠,小小的他们总是紧紧地依偎在妈妈的怀抱里,听着妈妈有力的心跳声,一如在子宫里的那十个月。
孩子来到人世间时,是一张的白纸,纯洁无暇,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样的。长大后的他们千差万别,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他们的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的结果。
我们大致从以下三种类型的家庭关系上,看回孩子与父母及原生家庭的相互影响。
第一类,子女与原生家庭纠缠不清。
这一类型,一般父母对孩子的生活学习工作,过多干预,无论孩子多大都得听从父母的要求,事事要以满足父母的愿望为先。
孩子呢,开始是年龄小,不敢反抗。长大后想反抗却又缺少坚持下去的勇气。
这类孩子成年后,父母依然会插手他的新家庭生活,他在原生家庭和新家庭之间摇摆、逃避、推卸责任。
他爱自己的父母,但其实心底也恨父母,更多的是恨自己,无法逃脱父母的控制,疲于新家庭与原生家庭之间的矛盾冲突。
他彻底摆脱这一切的唯一方式就是完成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分离,摆脱父母在新家庭的控制,拥有自己的人生。
他始终爱自己的父母,但是为了能够总有正常的生活,最后不得不与原生家庭分离。不分离,常年处于尖锐对立的两个家庭氛围中,迟早会因心理问题崩溃。
这时候的父母,大多会说,自己的孩子从小听话优秀,从来不违逆自己。现在做出这样的事情,首先是孩子的伴侣不好,因为有了他们,自己的孩子才不要父母了。
或者就是说,孩子有出息了却不管自己了,自己养了个白眼狼。
第二类,子女与原生家庭决裂。
这类孩子,多是因为原生家庭不幸福,父母之间感情冷淡,离婚或者暴力生活,家庭氛围淡漠甚至冷酷,才形成的性格。
父母之间冲突不断,原生家庭没有给到孩子应有的关爱和温暖,相反,孩子看到的是父母的冲突、暴力相向。
孩子在家里得不到关爱,就将目光转向外界,去乞求或者以暴制暴方式寻求爱和温暖。
他会和自己的父母决裂,会拼命地向外界索取,只是用了错误的方式去索取爱。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童年所缺失的温情,导致他的内心深处,极度渴望父母的爱。
这类孩子长大后,如果无法治愈童年的伤痕,会一生处于和父母的相爱相杀中,会一生用父母教给他的方式对待父母。
一方面极度渴望父母的爱,另一方面会为了悲催的童年憎恨父母。
这类孩子的父母,多会埋怨孩子不学好,不让自己省心,不孝顺自己。却没有去想自己教给了孩子什么,自己当年在孩子身上种了什么因。
第三类,子女与原生家庭成熟地分离。
我们的一生,其实就是一个不停地分离的过程。
出生,是我们与母亲的第一次分离,离开那个无忧无虑、无痛无害的超级温室,是每个孩子被迫分离的第一次。
恰好是因为分离,我们才得以开启自己的生命之旅。
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直到成人,就是在和原生家庭不停地分离,和自己的父母亲人分离。
这个过程是痛苦的,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但这又是必须的,没有分离,孩子就永远无法成长,无法去做真正的自己。
在每一次应该分离的节点上,父母应该主动分离,坚定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爱他,但是爸爸妈妈不是他,有些路他需要自己走。
孩子会很快接受这个事实,并且,信心倍增,去探索未知的新世界。
其实在分离这件事上,应该主动坚决的是父母,得体地适当地从孩子的生活中离开,让孩子轻装上阵,自如地融入没有父母的世界。
龙应台先生曾写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在如此拎得清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自我意识很强,有自己的主见和人生规划,会安排协调好原生家庭和新家庭的关系。
他们爱戴父母,但不会顺从。他们关爱父母,但有原则。
父母依然对子女关爱有加,但也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不会插手孩子新家庭的生活,但会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力所能及地出把力。
其实,没有孩子不爱自己的父母,无论父母是以怎样的方式带他们来到人间。
所谓的不孝,只不过是孩子无法治愈自己童年的不幸,无法面对千疮百孔的原生家庭。
孝顺不是顺从,父母与子女亦不是从属关系。
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希望每个人都能多从自身查找问题,改变自己、改变家庭,治愈自己童年的一切不完美,给我们的孩子创造一个温馨有爱的原生家庭。
也希望,父母子女之间的爱纯粹一些,没有算计的亲情才是有温度的,没有算计也就没有埋怨,才能往后余生,各自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