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
————《荀子》
"诚"即诚实诚恳,主要指主体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体"内诚"的外化。"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信"则侧重于"外信于人"。像秦末的季布,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得到了崇高的社会地位。那么我们要如何养成诚信的好习惯呢?
首先学诚恳,练信用。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秦国的强大离不开像商鞅这样的以诚服人的人才,我们可以从这看出古代人的诚信所在并将其化为己有。
其次悟诚恳,觅信用。这种诚信的好处还体现在现代社会中的为人处世中。著名的海尔集团曾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在与客户签发合同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公司延误了发货时间,为了信守合同,公司决定采用空运,为此损失了一大笔钱,却由此赢得了信誉。总裁自豪的说:“我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宁可失去所有的财产,也不愿失去信用。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把诚信的种子种在心里,它就会开出最美的花,结出最甜的果。”
总裁的英明是因为他及时弥补了自己的错误,维护了自己与公司的诚信,也因此获得了之后大笔的利益。这就告诉我们,不守诚信可能混过一时,但久而久之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而守诚信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奖励。这个社会虽然表面上歌舞升平,但其内质却很少有上述的人。争做下一个这样的“总裁”已应被我们提上日程。
最后培诚恳,养信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潜移默化的培养自己的诚信之心。第一,在学习时,养成诚信的习惯,不作弊,不抄袭;第二,在家中,一人做事一人担一不欺父母,二不骗自己,自觉完成目标任务;最后,在外出时将自己的诚实守信贯彻到底,试着影响其他人,让他们也学会诚信。
目前社会上出现许多欺诈、造假的非诚信行为,我们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所谓“先小而后大”。若社会不正,我们也要做其中的一股清流,净化社会这条磅礴大河!
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
——————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