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圣祥(微信公众号:书生香评)
中秋节过去了,雄踞各大商场和超市货架许久的月饼也在一夕之间下架。不少市民疑惑,没有卖出去的月饼厂家会如何处理?卖剩下的月饼去哪了?类似的媒体追问,几乎年年中秋节后都会有,已然成为“保留节目”。
2001年中秋前夕,央视《新闻30分》节目曾播出过这样的画面:南京冠生园公司将卖不出去的月饼拉回厂里,刮皮去馅、搅拌、炒制入库冷藏,来年重新出库解冻搅拌,再送上月饼生产线。陈馅月饼事件彼时曾经引发轩然大波,“旧貌换新颜”的月饼,馅料会否仍是陈年旧货,也成为公众的最大忧虑。
人们追问中秋节后月饼都去哪儿了,主要担忧的其实就是陈馅月饼问题。不过从经济理性的角度考量,月饼企业如果真把节后剩下的月饼馅料放进冷库,第二年再制作月饼,保存的成本恐怕会非常高昂。与在冷库冷藏一年的费用相比,重新制作新馅料可能反而会更加便宜。加之职能部门每年节前都会对月饼进行专项执法检查,陈馅月饼想要蒙混过关也不是那么容易,所以公众对此倒不必过于忧虑。
因为月饼是典型的“应季”食品,正规企业一般都会按需求按订单生产,剩余月饼大体不会太多。数量不多的节后月饼,一般会有这样几个出路:一是大力度打折促销,能卖一点是一点;二是发给内部员工当福利;三是以更低价格转售农村地区;四是将馅料重新制作成其他糕点;五是打碎作为养殖饲料出售。其中,最有可能出问题的,一是转售农村地区,二是加工制作其他糕点。
在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监管本来就相对较差,可能会成为节后月饼的处理洼地;与此同时,月饼馅料一旦堂而皇之出现在别的糕点中,消费者根本无从辨别保质期。相比正规的月饼生产企业,低价收购来节后月饼的月饼商贩,在月饼的再次流转过程中,更有可能会出现超期售卖和违规操作加工。这应该是一个监管的重点所在。
禁止使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用于生产各类食品,或者经过改换包装等方式以其他形式进行销售,这是国家质检总局的明确规定。与此同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当建立回收食品登记销毁制度,并定期向当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报告回收食品的登记和销毁情况。根据这一规定,节后月饼如果被生产企业回收,应该只有登记销毁一个出路。而且,各地质监部门应该掌握企业相关销毁数据,可以定期向社会公布。
很可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似乎还没有见到过质监部门公布关于节后月饼的销毁数据。相关部门主要仍是在中秋前夕对月饼进行执法监督,对退市月饼流向的监控,很多地方仍是一片空白。众所周知,光靠生产企业的自律和道德觉悟,是不能形成有效制约的,对月饼商贩自然更是如此。既然公众一直忧虑节后月饼的去向问题,相关部门就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表态,监管的声音不能始终缺席。
在大数据时代,要搞清楚中秋节后月饼都去哪儿了,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超市卖场进货和售货肯定都有数据,节后给厂家退货也应该有数据,厂家登记销毁回收月饼更应该有数据,销毁后的月饼如果作为养殖饲料出售同样有数据。对剩余月饼的处理建立起有效的处理机制,从而保障公众“舌尖上的安全”,执法监督不能只是泛泛而谈,需要建立在清晰的大数据基础之上,让公众能够看得明明白白。
文/舒圣祥(微信公众号:书生香评)
优酷自频道:书生香评,欢迎访问,欢迎订阅。
2016.9.18
NO.28:郭德纲的德,曹云金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