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听过很多通过阅读改变生活甚至改变命运的故事,但是更多的人,每天听本书,一周读一本书,几年过去,可能还是没有什么改变,这是为什么呢?
先说结论,这是因为很多人并没有在“读书”,只是在“看书”和“听书”,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没有真正理解书中的内容,没有获得知识,应用则更是无从谈起。
这里就涉及到阅读深度的问题,古典把阅读的深度分成6个层次:
第一层,数据(data),在这一层,对书籍的内容停留在“刷过”,有印象,但是不多,可能过不久就忘记了。
第二层,信息(information),到了这里,对书籍所说的内容理解了,但是这些信息还散落在各个角落,没有联系,所以当我们面对实际场景的时候,并不会用,仅限于知道有这么个东西。
第三层,知识(knowledge),克劳德·香农曾经说过,知识是指“有利于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信息。也就是说,只有我们在阅读之后,理解了,并且能够和我们过去的经验和知识产生链接,指导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时候,信息才会成为知识。
第四层,洞察(Insight),当我们的阅读更加深入的时候,我们在某个点突然“开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的”时候,我们来到了洞察,这个时候我们能够写出一些有一定深度的文章。
第五层,智慧(wisdom),进一步加深,之前那些洞察的点感觉似乎打通了,一个大概的体系搭建起来了,这个时候可以写书。
第六层,击穿(impact),再进一步深入的时候,所有散落的知识、洞察,被击穿,变成一个点辐射四周,很多经典就是这么来的。比如《人类简史》,用讲故事的这一个点击穿人类的发展。
所以你看,很多时候,读过书,也理解了,但并不一定是获得了知识。
我们要想通过读书改变生活,阅读的深度就至少要到第三层,让书中的数据变成信息,再变成知识,应用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
相对应的,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就要阅读到什么深度。如果想写出真正有观点的文章,就要读到洞察,如果想写一本书,那就要继续深入,到智慧这层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