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68——反求诸己
昨天,写了篇《不求而求》的文章,一位学《论语》朋友下的一个评语就是:反求诸己。她一语中的,与我的意思不谋而合。
反求诸己是一个成语,前面还有一词,整句话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它的含义是: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在《论语》也有类似的说法。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这样说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子路》则从治国理政的角度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学而》中还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孟二圣人的意思,都是教人遇事要“诸己”。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真正做好是很难的。试想想,又有几个在遇事时能做到“反求诸己”,特别在与家人、朋友、同事相处中,也许表面上能“诸己”,内心深处并不是这样想的。求同存异的事太多了,大多能做到保留意见而不发,内心深处怎么想的只有自己知道。真正要做到“反求诸己”就必须做到表里如一,表面无所谓,关键是要做到内心深处的“诸己”。一旦做到内心里的“诸己”,不求做到圣人,但也一定会是一个受人喜欢的人、一个很好相处的人、一个内心纯粹干净的人。这需要一个很好的修炼过程。
孟子写“反求诸己”的意思也许想告诉我们,当你感觉过得不舒服时,先别抱怨,审视一下自己吧。当然,也适用于各个行业,不同阶层,不同角色,遇到不顺利的情况,请自省“问题就在自己身上”。我有时就反其道而行之。特别是在孩子学习方面,一想起来我就发急,就做不到“诸己”,而是怨妻子在孩子小时候“放养式”的管理害了孩子,怨孩子为什么就没有遗传我勤奋好学的精神。现在用“诸已”的镜子一照,深感“问题都出在我的身上”。也许我的出发点是对的,我说的话也没有错,相对孩子来说,我没有跟他成长的步伐,于是就抱怨孩子“判逆”,不听话,没看到是我自己在孩子的不同成长期没尽到一个爸爸的责任。没有尽到这个责任也没事,但又把自认为不好的怨气时不时地撒到妻子、孩子身上就不对了,甚至是极大的“犯罪式”的错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孟才夫子的话,对我来说是震撼式的冲击,我真的需要“反求诸已”,再不“诸已”,就真的要“诛已”了,非改不可,运用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我们常人为什么做不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吾日三省吾身呢?就是一有问题,不是反躬自省,而是怨天尤人;不是“内求”,而习惯于“外求”。大家到寺庙里经常看到拜求观音,孰不知,观音也是自求:有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去寺庙求拜观音,当他走进寺庙时发现观音也在跪拜自己。便问:“你为何还要拜自己呢?” “因为我也遇到了难事,”观音笑道,“可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是呀,求谁也不如求自己。
有人拜访宋朝卜术大师邵康节问起了命运。
拜访者问: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命运?
当然有!大师断然地说。
既然有命中注定,那奋斗还有什么用?
邵康节笑而不答,抓起来访者的左手,先说了手上有生命线、事业线之类算命的话,然后他让他举起左手并攥成拳头。
拳头攥紧之后,邵康节问:那些命运线在哪里?
在我的手里啊!
当邵康节再次追问这个问题时,拜访者恍然大悟:命运其实就在自己的手中。
可见,我们很多人宁可相信别人、相信菩萨,去求别人、去求菩萨,也不相信自己,去求自己。可见,反求诸已是多么的难。
古人说:“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我们一家庭、一单位、一国家,上至领导,下至平头百姓,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反求诸己”,那么,建设和谐家园就不是一句空话。否则,便是空谈。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2018年7月22日17:22 陈涛 兖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