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红时,俯拾即是,凡叶皆可题诗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47期“叶”专题活动。

冯骥才题写

人们对于感兴趣的事情往往都会小心地珍藏,当合适的场合出现时,那封存的故事便会跳出来,兴奋地登场。

当书香澜梦第147期专题活动,在心急的伙伴们催促下闪亮登场,看到题目是“叶”时,不禁眼前一亮,嘴角立即上扬,满满的笑意就挂在了脸上。如果面前有镜子的话,那里面的我一定是眉眼笑弯了腰,笑意盈盈,充满自信,兴许还有点洋洋得意的表情,因为我已然明确了这篇作文要写的内容,甚至连题目都呼之欲出了,那就是:叶子红时,俯拾皆是,凡叶皆可题诗。

几年前,我观看了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朱迅主持的《我的艺术清单》,其中有一期是对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专访。这期节目播出后广受好评,我看了三遍都觉得不过瘾。

首先从形式上一改以往端坐在演播厅里,你问我答式干巴巴的采访,这一期是把采访现场移到冯骥才所在的天津,由冯骥才带领着主持人朱迅走访五大道街区开始,然后再到天津大学以冯骥才命名的“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就此拉开了采访的精彩序幕,这就从形式上别出心裁了。

从内容上来说也是颇有新意的,从五大道街区的建筑说起,冯骥才这是第一次回到了他们家的老房子,也只有回到了这个环境当中,以往的许多场景才会那么清晰地浮现出来,很有一种苍凉的感觉。

他小说当中的建筑原型有很多也在这里,所以很多房子他都爬上爬下地看过。

二人再回到天津大学的研究院,参观他的馆藏,又引出了无数的关于古代文化、历史遗产,现代成就等很多话题,最后以红叶题字结束,内容丰富多彩,目不暇接,让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二人碰面之后走在五大道上,正是落英缤纷的晚秋时节,他们不时地抬头看看从树上飘然而下的落叶。黄叶满地,秋意如画,不禁感慨一番。

一米九三的“大冯”(朋友们习惯上的称呼)总是会低头和蔼地与朱迅交谈,朱迅也要不时地抬头仰望大冯,笑逐颜开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他们就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侃侃而谈,为我们带来一场难得一见的精神盛宴。

冯骥才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天津,与这片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总想为这片土地留下一些东西。他用两支笔(钢笔和画笔)追逐着自己的理想,在文学与绘画方面实践着自己的艺术追求。他一生守护天津文化,他有大树书屋、创办天津大学文学艺术研究院,用他的话说文化内涵无法用金钱衡量,他的院训是:挚爱真善美,关切天地人。

为了抢救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冯骥才在创作状态最好的时候,放下了写作和绘画,用更多的精力来从事文化遗产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工作,这就是文化人对祖国的情怀,为了保护五大道街区和天津各地的文化遗产,他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当主持人问到如果在音乐方面,您为读者推荐什么时,冯骥才为大家推荐的是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

他第一次听这个唱片的时候是三十岁左右,柜式唱机是别人淘汰的,唱片也是借来的,当时并不知道听的是什么曲子,但是被激昂的乐曲所震撼,感觉非常有力量,而且会产生许多瑰丽的想象,这可能就是画家的直觉。这张唱片他不知听了多少遍,唱针都被磨平了。

他访问俄罗斯时也访问了柴可夫斯基的故居,有旧房子,有一片树林。故居里一直在演奏着第一钢琴协奏曲,冯骥才说他听见了作曲家呼吸的声音,而且还能听到呼吸之外的其他声音。因为这首乐曲已经融入到他的生命里,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他还喜欢柴可夫斯基的《四季》,并画了12幅画表现四季里的春夏秋冬。后天为了抢救文化遗产的需要,他把这些画卖了,在卖之前印了画册作为纪念。

在采访现场听了其中的11月《雪橇》,由刘诗昆演奏,那绝对不是一般的震撼,虽然我不懂音乐,但是可以听得懂主人公的讲解。

在绘画方面,展示了馆内“年画的世界”。有一位老师傅在进行木板年画的制作,朱迅跟着老师父学习实践“少蘸墨,勤刷版”的训条,还是很像模像样的。

这些传统的民间手艺,都由传承人口述制作过程,然后将其完整地记录下来,收到档案库。冯骥才他们团队用十年时间建起了现在的数据库。

在文学方面,冯骥才推荐契诃夫的《草原》。他认为书中形象生动,人道主义浓厚,画面感极强。反映了人性的博爱,对大自然的赞美,对普通的被荒废了的美感到惋惜,也是对世界的呼唤,现场他还朗诵了其中的一段。

写到这里想到了王维,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交融,应该是异曲同工之效。

说到契诃夫,冯骥才的话匣子又打开了,因为这里面包含着他初恋的故事。冯骥才与顾同昭谈恋爱,他们住在同一条街上。冯骥才想买一本契诃夫的书,又总是舍不得花钱。他的女朋友知道后,就买了一本《契诃夫传》送给他,这是她送给爱人的第一本书。她悄悄地把这本书放在冯骥才房间桌子上,不想当面接受爱人的感谢。之后冯骥才根据女朋友的需要,又回赠给她一本书。

顾同昭向冯骥才表示,做女孩子最幸福,想让自己的幸福年华再久一些。冯骥才尊重她的意愿,“你想什么时候结婚就什么时候结婚”。两个人相互理解,后来的她真的成了冯骥才的贤内助。

冯骥才还推荐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他用了两年时间,才从旧书店里淘来了这本书,如获至宝。他认为这部作品有着丰富的艺术感觉,他将罗曼·罗兰奉为经典。

中国文学冯骥才推荐冯梦兰的《三言》。他认为这部作品没有故弄玄虚,“俗”得让人能够看得明明白白,书中的故事无奇不传,是千古绝唱。

说着书里的故事,想到现实中的人物,冯骥才是孝子,深深爱戴自己的母亲,当主持人问到老人家身体怎么样时,冯骥才高兴地打开手机,给朱迅看他给母亲过生日,母子二人高兴地吃着长寿面的照片。

经冯骥才介绍我们得知,他的母亲是曾经的大家闺秀,虽然有103岁了,依然乐观开朗,头脑异常清醒,喜欢回忆往事,还能写点什么,经常半夜发一首自己写的诗给他看。

作为儿子他非常满足,自己已经进入老年,还能为母亲庆生,身边还有母亲的唠叨,感到莫大的欣慰和幸福。

在采访的结尾,他们在校园里漫步,冯骥才拾起一枚落叶送给朱迅,并告诉她这院子里的红叶是学校的名片,还为她讲了因为阳光照射的不同,叶子的颜色就不同。他们的建筑场墙上有很多不同的画框,能看到不同的风景,因此获得过两个大奖。他们要让大自然进入校园,还要让校园笼罩在艺术氛围里。朱迅也拾起很多的落叶。

回到书房,朱迅请冯骥才在她拾得的叶子里,挑选最好的一个,并请其题词,冯骥才认真地为她题写了“秋天的情感”几个字,并签上自己的名字。

朱迅也写了一叶作为回赠,正是:叶子红时,俯拾皆是,凡叶皆可题诗。“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的招牌,在阳光的照耀下,在渐渐变色的红叶环绕中熠熠生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