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安饭店并不在六安范围的某个地方。说清楚些,它只是六安人士,在我居住的小区附近,租了当地靠近海螺水泥公司的两列民房,开设的一家餐馆而已。
大凡饭店,几乎是以地名,人名冠名的多。这家饭店也不例外。至于六安人不辞劳苦,大老远地跑到这样陌生而又偏僻的地方,我想应该是海螺水泥座落于此地的缘故。因为长年有发往六安方向的熟料与成品水泥,于是不少六安的大挂司机,群聚于此。有人在,便需吃喝拉撒,所以六安饭店应运而生。
六安饭店停停歇歇,歇歇停停,时至今日,已然经营了五年的光景。只是算上如今的老板,三易其主。由此可见,生意之艰难,赚钱之不易。
这家饭店的创始人,是六安XX运输公司二把手的舅子。原本也跑着海螺业务的运输。可能是脑袋灵光,见公司附近的餐馆生意红火,于是便就地改行餐饮行业。专门为六安的司机服务---这主要是靠了他姐夫是车队二把手的面子。
然而,他的饭店,也就经营了两年多。这两年食客们有太多的怨言。可能是他姐夫的关系,所以饭店的菜饭,一来的确是贵,二来,也没有什么特色,引不起爱挑剔的司机们的食欲。只是碍于他姐夫的颜面,不便声张。随着他姐夫的离任,司机们仿佛树倒猢狲散,各找各自认为合口味的地方去了。六安饭店的第一任便在众人的逃离中无奈地闭门谢客。
饭店短暂地关闭了两个月,又迎来了它第二任老板。这位老板,是前任的老表。他是怎样被自己的亲戚忽悠来的,不得而知。但肯定有一点,前任一定在他的面前不止一次炫耀,赚了多少多少的钱,才让他最终动心。因为他以前一直在家乡做五金建材,收入不算太差。
这位胖墩墩的年轻人, 人很随和,见人一面的笑,也挺有老板的派头。他重新审视了饭店的里里外外,深谙饭店经营的理念,决定从两方面提升六安饭店的知名度。历时一个月,六安饭店装潢焕然一新。并高薪聘请了一位技艺精湛的厨师,两名服务员。他自己呢,甩手当起了正儿八经的老板。他的这一连串的措施,确实是让生意火爆了好一阵子。甚至本地的一些有头脸的人,也常于六安饭店小聚,品尝些不曾相识的新鲜花样。但毕竟是小地方,恁是花费再多的功夫,也引不来远客,徒生壮志未酬的落寞。
这位老板面对日不敷出的收入,渐渐失去了长久支撑下去的信心。他敏锐地发现他的消费群体,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高大上。要从那浑身散发熏汗味与柴油味的身上,掠夺些昧良心之财,简直比登天还难。往往,他们在廉价的吃饱喝足之后,仍然超时间享受免费的空调,毫无顾忌的玩牌赌博,不厌其烦地调换电视频道,甚至干脆凳子一拼,睡上一觉。
一年下来,勉勉强强地维持了日常的开支。先前店面的装潢,店内增添的设施,加上转让费三万,没有一枚铜板的回收。第二年他又带着那一颗不肯认输的心,辞退了两位服务员,发挥自己的潜力,身兼两职。可现实同样让他失望,白白浪费了三十六岁这年黄金般的青春时光。
经过两年的实践,他发现此地不宜久留,痛定思痛,无限伤感地与六安饭店挥手作别。
今年的六安饭店何时重新开的张,我开始并不知道。很是低调。只是有一天接到一个六安口音的电话,叫送油与米去,我这才知道,六安饭店又开张大吉了。
这是一对年轻的小两口子,模样也很端正清秀,看样子是才创业打拼吧。男的自已做厨师,话语不多,但菜也如人一样做得清秀,大都是他家乡的口味。女的,掌柜兼服务员,一脸的笑意盈盈,活泼,有一些欲说还休的风韵与情趣,但也不失庄重。
才没几天,饭店里竟然是人头攒动,笑语喧哗,好久不曾见的热闹的场面,让人不由地想到“武林外传”里那样的景象:整个大堂里热烘烘乱嘈嘈的,墙壁上悬挂的屏幕正播放激烈的枪战;头顶上几架吊扇嗡嗡地响;男食客们光着膀子,大口大口地喝着啤酒,仿佛向穿梭于其间的老板娘炫耀一身的横肉;有点贼心的,咪着劲酒不时地扫上老板娘那丰润的胸一眼;而女食客们,多半是紧挨自己的男人,生怕眼前的这个狐狸精勾走了男人的魂。
只是,这六安饭店的饭菜,的确是便宜又合味,况且,又可以长时间地逗留,纵然心中有些的别扭,她们也只能是暂时委屈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