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的一声,微信群消息:明天是3月5日学雷锋日,请老师们安排学生在家学雷锋歌曲,创作关于抗疫期间出现的活雷锋手抄报。
“滴”:本周末恰逢三八妇女节,请老师们安排学生替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及手抄报。
“滴”:今天是3月12日植树节,请安排学生进行种植活动并做手抄报。
“滴”:3月22日为世界水日,请提醒同学们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
手机里的微信群不下十几个,唯独这个通知群没有设为消息免打扰,生怕一眨眼的功夫就错过任何一条重要信息。看着群里的一条条消息,我不禁感慨:这个3月怎么这么多节日?真真儿是老师下通知心累,学生做起来身累。
有位家长似有先见之明,又似无奈地跟我“炫耀”:“老师,我们把上半年重大节日的手抄报都画好了,等再下通知的时候,我们能立马交上……”我呵呵一笑。什么时候能减少这形式大于内容的活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各级政府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
相信每个人都能对文件之规定解读甚细,可是看到的、说出的和正在做的能不能统一,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忽然想起了自己上高三那会儿。黑板一角那醒目的高考倒计时,时刻提醒着大家争分夺秒。当同学们稍有懈怠,教室里就响起老班那熟悉的碎碎念“高考就是一座独木桥,作为千万大军中的一员,你能顺利通过独木桥,还是被人挤下桥而摔得粉身碎骨?现在就是决定命运的时候”、“就算不为自己着想,也该想想辛勤供你们上学、天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啊”、“再坚持拼搏一阵子,你将会幸福一辈子”“现在不要想着谈恋爱,等上了大学,美女帅哥任你选”……这样的“心灵鸡汤”似乎很有效,不过需要隔三差五地喝。那时候,作为住宿生,我很羡慕那些走读的同学,尤其是他们回家后想几点关灯就几点关灯。而住校生则没那么自由了,接近10点下晚自习,回到宿舍只有半个小时的洗刷时间。麻溜儿收拾完,想再翻开书学会儿习,可没过几分钟,周围陷入一片漆黑——学校熄灯了。可是,可是,自我感觉今天的任务还有一大堆:课上老师讲的数学题理解得还不是很透彻、英语试卷错题还没整理完、政治知识点背得还不是很熟练,于是悄悄打开准备好的手电筒,熬夜大战开始。舍友之间既相互帮助又暗暗较劲,唯恐“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此时还得时刻提防灯光会不会把值班老师吸引来。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已知。奈何十二苦寒窗,待到金榜题名时。小到家庭,大到学校、社会,他们都在把学生往高考独木桥上赶,却没有考虑到大学有限。有金榜题名的就必有名落孙山的,那落榜的学生是否想到了要怎样另谋出路?好像一时很难。过去我们一直在埋头苦读,多年的被动接受让我们失去了主动探索的勇气,多年的知识似乎也没有了用武之地。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此时的孩子们是否开启了幸福的学习之旅?不尽然,之前在网上看到这样的调侃——“学习使我快乐”,“不!学习使我妈快乐”。仔细一咂摸,好像这就是现实。不要去和初中生对比,他们处于叛逆期,于是好像开始厌学。那小学阶段幼小的孩子有了厌学情绪,又是怎么造成的?是谁造成的?
期中期末前期,学生每天的任务就是做试卷,学校做完家里做,好像做了这些题目,考试就能得一百分。学校给学生印了大量卷子,做吧,没有那么多时间讲;不做吧,万一考试遇到了上面的原题……纠结。每次小考大考必有排名,每次往班级群里发成绩时,我都心惊胆战——要不要把这排好名次的成绩发出去?(每个班里总会有几个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为了提高他们的成绩,老师们真是煞费苦心。利用课间空给他们补习?时间太短;利用放学后的空隙来补?时间太晚。老师们似乎达成了共识:上音体美课时,把他们叫到办公室。我之前也是这样做的,而且做得心安理得。当个别孩子效率不高时,我还自认高尚地对他们说:“我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牺牲了给其他同学批改作业的时间,对你们进行单独辅导,还不知足?”直到不久前,看到同事的一篇叙事:有一次,班里有个女生生病了,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后,我又开始挤时间给她补课。可是,那一节课,她来到我的面前,眼睛里满是泪水。无论我怎么问,她就是不说话。我以为是她的身体还没有恢复,于是打电话给家长,准备让家长带回去继续休息。不曾想,家长竟然说:“昨天,她就在家说了,自己不想老师用美术课的时间补课,可是,因为害怕老师,不敢跟老师说……”)读到这里,我若有所思。作为教育者,我们天天喊,从以前的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喊到现在的“五育并举”,可事实上,我们注重的仍然只是智育,追求的只是孩子的高分数。“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摒弃这“法宝”,让孩子在操场上自由奔跑,在音乐中得到滋养,用画笔画出属于自己的五彩梦。除了学校布置的各种作业,一到周末,孩子们又被家长塞进各种特长班,美其名曰“为了你好”,但是,如果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那所谓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不过是在原地转圈。
除了被大山压垮的学生们,老师们有没有压力?那老师的压力谁来减?怎么减轻? 什么是负担?所谓负担就是做那些与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没有关系或者关系不大的事情,或者虽然有关系,但是你没有兴趣去做的事情。
常常听到有的教师抱怨:一天到晚忙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继续教育,还要应付各种检查验收以及考试考核评比。(高子阳老师曾在文章中说到:一线语文老师最怕改作文,全国各地教育业务主管部门,均要求老师必须认真执行——圈出错别字,指出不通顺的句子,三处眉批,总批不少于三行。语文老师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写下的那么多的“二三行”评语,学生会看吗?学生喜欢吗?老师辛辛苦苦教了一个学期,学生认真写了一个学期,结果本学期一结束,这个作文本全变成了垃圾被处理掉。)这些描述仿佛情景再现,初入职的万丈豪情在各种琐碎中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职业倦怠。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发展又离不开教师。方华老师在《做有温度的教育》中进行了多层面的分析阐述,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归纳起来无非有两个:一是地位、待遇、压力、要求等外部原因,二是为什么要做、怎么做、为谁做等内部原因。
怎样消除职业倦怠呢?我觉得还是要从内部改变,只有内心丰盈了,渴望获得成长,才会从个人行为上有所改变,不断反思,努力寻找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和方法,而成长的最好途径便是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是,读书成了教师“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事情。对于一个勤奋读书的人来说,不管多忙,只要有一个平静适宜的心情,总是可以为自己找回读书时间的。
“读—思—写—行”,有人说写作是教育的灵魂。通过写作,发现不足,不断创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书中学习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我们反复实践,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说到学习,我不禁联想到不久前的语文教研活动,教研的内容是语法讲解。“短语的五种基本类型、介宾短语做状语、如何划分句子成分、句子的构成(主谓宾定状补)、‘的地得’的区分顺口溜……”听着这熟悉而又陌生的知识,我开始反思:作为一名师范生,这些可是我学了四年的专业知识,而我却即将把它们忘记。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这些语法方面的知识在小学阶段已经不系统地学习了,但是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应该放弃自我学习啊。
方华老师认为“只有物质生活的人,只有一条生命。如果你只重视物质,那么你的生命是单一而狭容的。如果你既有物质生活又有精神生活,那么你就有两条生命”。“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者也”。要想给予学生“一杯水”,老师首先得拥有“一桶水”“长流水”。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反思。学习,是终身必修课;学习,是人生的一部分。每个人都需要学习,让学习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状态吧。 不做那些与教育本质没有关系的事情,克服形式主义、浮躁的心理、重新找回职业幸福感,和孩子们共学习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