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参加30天高效读书写作变现训练营?
在提笔之前,我好像并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从小到大,我都缺乏这种问为什么的意识,潜意识总觉得有些事情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依照本性而行不才是最自由的吗?
但随着经历的事越来越多,我开始感受到完全的跟随本心可能会带来最大的不自由。
高考填志愿时我只定了第一志愿,把第二志愿的决定权完全交给了父母。后来因几分之差没能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上了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讨厌的中文系;
大学毕业时,我在班上成绩尚可,可以有保研的资格。如果选择这条路,我可以暂时免去找工作的压力。但除了保研和找工作,其实还有第三条路——报考其他更好的学校的研究生。但这势必要付出数倍的努力,还不一定能得到满意的结果。于是在这三条路中,我再一次选择了当时看来最轻松的路。
这样的事情不停重复,几乎贯穿我至今为止每一次的人生重大选择。而当我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法避免工作压力和负面情绪总是让我一次次怀疑当初的选择。现在想来,就是因为我在做决定之前,从来不问自己为什么。缺乏这种思维让我没有目标感,也不知道做的决定是不是正确的,更容易让自己经常陷入自我怀疑的困境。
或者我可以从写这篇文章开始,培养多问为什么的思考方式。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写作能力的欠缺,限制了本职工作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这也算是职业自由受限的一种吧。
我是中文系出身,毕业后也一直在行政岗位工作,写作能力毫无疑问是必备技能。但最打击我的,恰恰是这项能力的薄弱。
因为难,所以稀缺。也因为难,大部分人都不愿意下功夫去培养这项能力。我记得工作第二年被派到总公司办公室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学习,办公室主任和我谈了一番话。大部分内容我都不记得了,但有一句话我至今还记得。他说:“写文章,没有几次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体验是无法实现质的突破的”。
当时我有点被震惊到,因为从来都没觉得写文章有必要这么把自己往死里整。也从来没认真想过为什么自己写的文章就不过关。
之后我也没有再去认真思考怎么提升写作能力,就这么浑浑噩噩过了好几年。
一直到今年上半年,工作快十年了,却还在最基础的岗位上做着谁都能做的事情时,长久以来积聚的焦虑感爆发了。我经常会想:万一哪天降薪了怎么办?或者更糟糕,失业了怎么办?我能做什么?
总得做点什么,除了考各种各样的证书,我开始觉得掌握一些哪儿都用得上的核心能力更靠谱。就算哪天丢了工作,我也饿不死。于是就想到了写作,也是我曾经一直在逃避的心魔。
在参加这次训练营前,6月份我有参加过其他的新媒体写作训练营。因为完全零基础,加上白天要上班,经常赶作业到凌晨。虽然很辛苦,但至少让我知道了新媒体写作的概貌,也初步尝试了不同方向的写作。最后选定了相对比较擅长的拆解书稿领域,并在上个月有了一点小小的正反馈,顺利和慈怀签约,开始了每天一本书栏目的解读。
为了能更系统、更深入地在这一方向学习提升,我尝试在网上找相关的文章研究,很偶然地发现了这次训练营的课程,于是便来到了这里。
期待着接下来的一个月,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努力下,有更大的突破。
或许这次能体验一回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