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月球历“地球朔望”四大入围方案的中性评议报告——致国家天文月球历法征名活动评委会及广大公众

本评议旨在以中立、客观的视角,对“地球朔望”条目下进入复审的四个方案进行系统性分析。评议将基于构建标准历法术语的核心原则:科学性、无歧义性、简洁性、文化内涵及未来扩展性,为最终决策提供参考。

一、 确立评议维度

1. 科学性:名称是否精准反映“地球反射太阳光产生周期性圆缺”的天文物理本质。

2. 无歧义性:核心词指代是否明确,在月球历法语境下不易产生混淆。

3. 简洁性与实用性:名称是否易于记忆、传播,并便于衍生出简洁实用的历法单位(如简称)。

4. 文化内涵与扩展性:名称是否根植于优秀文化传统,并具备支撑未来星际探索的体系化扩展潜力。


二、 分方案评议

1. 方案2A 【朔望坤周】【Earth's synodic period lunar-based】

作者释义:《周易·说卦》:“坤也者,地也。”“坤为地……为大舆。”《周易·坤卦·大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说文解字》:“坤,地也,易之卦也。”《淮南子》:“堪,天道也;舆,地道也。” 引据典籍中对大地的称呼“坤”或“舆”,参考“月相”概念,将在月球上看到的地球朔望流转、位相变化,称为“坤相”或“舆相”。类似于地球上看到新月、满月等月相,月球上看地相变化,有“新坤”“满坤”等。 本方案模仿“朔望月”“太阴月”概念,将这一与朔望月一致的地球朔望周期,命名为“朔望坤周”或“朔望坤期”又或“太坤周”“太坤期”。一个周期,称之为“一坤周”或“一坤期”,简称“一坤”。上述“坤”,或亦可考虑以“舆”代替。

优势:文化根基深厚,以“坤”代地球,承袭古典;“朔望”一词直接关联现有天文概念,易于理解。

短板

术语冗余:“朔望”本身已定义了一个完整周期,“朔望坤周”在构词上存在“周期周期”的同义反复,不符合术语的经济性原则。

简称存疑:提议简称“一坤”。此称谓在当代中文互联网语境中已有高度固化的歧义,与国家级历法术语所需的严肃性相悖,在传播与教育中易生障碍。

评议小结:文化立意佳,但术语构建不够精炼,且简称的社会接受度风险较高。


2. 方案2B 【月坤望朔】【Selenogaean Synodic Reversal Cycle】

作者释义:《周易》天地哲学:“乾”为天,“坤”为地,地球作为人类文明的母星,以“坤”喻之,既承“坤德载物”之厚德,亦寓“故土之母”的温情。《汉书》“坤舆万国”,暗喻地球如方舟承载着人类文明,庄重深邃。月坤,即从月球角度对母星地球的称呼或观测行为。 因在月球上观测地球反射日光的圆缺,与在地球上观测月球反射日光的圆缺,周期一致(同为29.5305881天),但“朔”与“望”正好相反:月球上的“朔”时刻,正是地球上的“望”时刻,因此,我们可称之为“月坤望朔”,简称“望”。月球上的“一望”(月),等于地球上的“一朔”(月),此天象既可作为地球与月球历法之间的桥梁,又可形成与地球“朔望”阴阳互补哲学关系。

优势:

科学精准:“望朔”词序巧妙地揭示了地月相位相反的核心理念,不仅是命名,更是对天文规律的阐释。

视角明确:“月坤”二字精确定义了“从月球视角观测地球”这一坐标系,毫无歧义。

简称卓越:简称“望”一字千钧。它既是时间单位(“一望”),也是导航行为(“望”地球定向),更承载了“守望故土”的情感,集时间、空间、文化于一体。

体系前瞻:其“月坤”逻辑可自然扩展为“火坤”、“木坤”等未来星际观测体系,展现了强大的扩展性。

评议小结:在四个维度上表现均衡且突出,兼具科学的严谨、文化的深度与面向未来的格局。


3. 方案2C 【地相轮回】【Earth Cycle】

作者释义:“地相”出自宋代陈藻的《贺仲雨斗门》的“历年虽久地相远”。“轮回”形象描写地球明暗的周期性变化。英文翻译中轮回简化为Cycle弱化宗教色彩,但依旧暗示周期性更替。

优势:“地相”一词直观,易于被大众初步理解。

短板:

核心词歧义:在月球表面,“地”最自然的指代是月球本身,而非地球。将“地相”理解为地球之相,需要额外的语境解释,违反了术语无歧义的首要原则。

科学性与中性不足:“轮回”一词具有浓厚的宗教哲学色彩,与客观、中性的科学观测精神存在张力,不适合作为标准历法术语。

评议小结:作为文学描述尚可,但作为标准术语,在准确性和中性原则上存在根本缺陷。


4. 方案2D 【巡】【Lunacycle】

作者释义:“巡”指月球上观测到地球经历一次完整朔望的时间,即一个朔望月29.5天,英语中可译为“Lunacycle”,表明这一周期由月球运动引起,强调其与地球历法的区别;地球朔望的八个相位则是地球受光照变化呈现的不同形态,依次为:红晦(地球主体呈暗红色而非全黑)、蓝曦(地球刚显露一小片明亮区域)、上坤弦(地球呈现半圆形态)、蓝盈(地球明亮区域超过半圆并持续扩大)、坤盛(地球完全被照亮)、坤敛(地球明亮区域从圆满开始亏损)、下坤弦(地球呈现另一半半圆形态,与上坤弦形成对比)、蓝残(地球仅剩一小片明亮区域)。 地球历法中,月相是月球绕地的光照变化;而在月球历法中,观测对象则被迁移为地球的光照变化,从而在全新的视角下以日-地-月相对位置计量自身时间。 “巡”引自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巡天遥看一千河”,以表达太阳环绕月球的视运动,贴合运行周期之义。地球相位命名化用诗词:“晦”直取《诗经》“风雨如晦”之典;“曦”深含韩愈“朝曦入牖来”的初光意境;“弦”化用王褒“上弦如半璧”的形态描摹,贴合半圆之形;“盛”援引《史记》“月盛壮则攻战”的饱满意象;“敛”萃取纪坤“银轮渐敛”的动态刻画;“残”暗融白居易“晓随残月行”的残落韵味。

优势:文化底蕴深厚,配套的八个相位命名富有诗意,展现了良好的文学修养。

短板:

关联性弱:“巡”字可用于描述任何天体的任何周期性情运动,无法精准锚定“地球朔望”这一特定物理现象,特异性不足。

体系繁杂:八个文学化相位名称记忆和使用成本极高,严重违背历法体系所需的实用性与可推广性。

指代模糊:名称本身未建立与“地球”或“朔望”的直接关联,需要大量解释性文字支撑。

评议小结:更像一次精彩的文学创作,而非一个简洁、高效、精准的历法工具,科学性与实用性不足。


三、 综合对比与结论

为清晰呈现,综合对比如下:

四个入围方案综合对比与结论


经全面评议,本报告认为:

【月坤望朔】(2B)是综合表现最为卓越、最具前瞻性的方案。它成功地将科学规律、文化哲学和未来想象熔于一炉,其简称“望”与“X坤”体系的设计,展现了作为标准术语的长期价值,有望成为连接地月、走向深空的文化基石。

【朔望坤周】(2A)是一个可靠的文化备选,但需克服其术语冗余和简称带来的传播风险。

【地相轮回】(2C)【巡】(2D)均因在科学性、无歧义性或实用性上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不建议作为标准术语采纳。

因此,本报告毫无保留地推荐【月坤望朔】作为“地球朔望”的官方名称。此举不仅是为一个天文现象定名,更是以中国智慧为未来的月球文明,投下承古启今、掷地有声的一票。


独立评议人:一名关注天文与文明发展的学者,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

【日期】2025/11/0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