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山花开
随意网上溜达,经目而过,瞬间即忘,遂或以思维导图,或截屏,稍留余痕,以备他日之查用。
1.例析《智取生辰纲》的“细针婉线之妙”:(1)“杨提辖且住,你听我说。”刚开始称是“提辖”,后来是“杨提辖”,一字之差,老都管内心的愤怒便跃然纸上。称杨志为“提辖”,带有定的商量口吻;称其为“杨提辖”时,已经带有教训的成分了。如果直呼其名“杨志”,说明老都管的愤怒更进一层。此时,原本站在杨志一边的老都管也与之产生了矛盾。金圣叹评点说:“增出一杨字,其辞甚厉。”这也说明金圣叹注意到了“提辖”与“杨提辖”之间的微妙区别,这种区别恰恰是作者行文“细针婉线之妙”的体现。(2)“枣子”和“瓢”也是重要物象。首先,枣子个头比较小,因此需要专门的工具盛拿,即小说中的瓢。从表面上看,瓢是用来盛枣子的,实际上却是用来盛蒙汗药的工具。如果将枣子换作桃子或者西瓜什么的,那么瓢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再用瓢去舀酒,就难免被杨志看出破绽。其次,当白胜将酒卖给晁盖等人时,“只见两个客人去车子前取出两个椰瓢来,一个捧出一大捧枣子来”,也就是说他们是有散枣子用来解渴,这也合情合理。再次,当杨志一方的众军士买好酒后,发现“无甚舀吃”,于是又去向晁盖方借瓢,晁盖他们还送了一些枣子给众军士,这就更加打消了杨志的疑虑。终于,在严密的策划下,杨志一方的人被蒙汗药麻翻,枣子和瓢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3)“------只吃了一半,枣子分几个吃了。”杨志也是常人,自然也需要解渴,于是从“那里肯吃”变为了“只吃了一半”,这也是杨志高于老都管、虞候和众军士之处。不过这个细节与后文情节也有很大关系。正因为杨志只吃了一半,所以比众人先醒来,金圣叹也说:“前文杨志也吃酒,只吃得半,我谓既已吃矣,何争一半,及读至此,始知前文吃少之妙,便于十五人中,先提出杨志,不与彼十四人者聚头作计,烦聒不已也。”杨志寻死不成,被曹正救下,自行离去。而老都管等人随后醒来,发现少了杨志,便将一切栽赃给了杨志。这与杨志只喝了一半酒,也有莫大的关系,而与杨志被逼落草,自然也有间接的关系。
2.从团队角度审视“智取生辰纲”:(1)晁盖团队成员每个人都具有团队所需的一技之长,刘唐、公孙胜信息灵通,为行动提供了准确的信息资源;吴用作为智囊为团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白胜作为地头蛇能够为团队提供落脚之处,他本地人的身份也颇为适合卖酒人这一关键角色;三阮善水为事败后团队成功撤退留了后路。(2)杨志押送队伍以杨志为管理者,以一个都管、两个虞候为副手,十一名军人为成员。相比较于晁盖团队,该群体具有很大的优势。首先,作为官军押送财物,具有形式上的正义性。其次,从技艺来讲,杨志武艺十分高强,曾与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在梁山泊下打个平手,其他成员都是经过正规训练的军官和职业土兵。再次,杨志作为官方任命的管理者,具有法定权,对部下也具有惩罚权。最后,老都管年龄大、威望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着队伍人际关系调节剂的作用。然丽,他们却失败了,原因在于这个群体不仅没有成为一个团队,反而迅速军心涣散、分崩离析。(3)杨志管理方式的缺陷:①拒绝沟通,扩大了队伍的分歧,削弱了凝聚力。杨志的押送计划同样十分巧妙,但他对队伍其他成员缺乏基本尊重,甚至貝将队员看作类似于牛马的押送工具,主观上就拒绝与他们进行任何沟通交流、拒绝把重要信息传递给他们队伍内部矛盾爆发,队伍成员义愤填膺地质问他,他仍不加解释只管责骂。②管理方式简单粗暴,管理手段失灵。杨志管理队伍却只有这一种简单粗暴的肉体惩罚手段,他在出发之前就专门准备几根藤条,用藤条管東下属。他对军汉“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黄泥岗上,大家又累又热瘫软在地,杨志却只是劈头劈脑打去。单纯的暴力手段最终失去了管理效果,“打得这个起来,那个睡倒”,杨志再也无可奈何。③缺乏对下属的关怀,成员怨声载道。在押送队伍中,付出最多的是押送的军汉,他们背着“百十斤的担子”,在“火似热的天气”里行进。他们的行进速度连空手的虞候都追赶不上,却只要求片刻休息、要求一些饮品稍解酷暑。平心面论,他们的要求并不为过,但杨志却从不关心他们的需求,既没有精神层面的语言褒奖,也忽视他们的基本生理需求,只是用藤条毒打他们。军汉们感受不到来自管理者的任何关怀,怨声载道,分崩离析,也就在所难兔了。
3.以“三”为抓手的《智取生辰纲》解读:一是伏笔。小说先写“老都管说:………这两日也看他不得。权且耐他”,“老都管听了也不着意,心内自恼他”,为后面写“老都管喝道:杨提辖,且住……’”和“老都管别了脸对众军道:似你方才说时,他们都是没命的’”埋下了伏笔。前文为后文埋伏笔,作铺垫,蓄势力,使杨志与老都管发生矛盾冲突就不可避免了,智取生辰纲就能成功。二是衬笔。文中用的是衬笔中的反衬。写杨志精心安排行走路线和时间,不允许在危险处歇息,阻止众军汉买酒喝,这一切都表现了他的小心谨慎和精明能干。杨志如此小心精明,他负责押送的生辰纲还是被劫走,这就反衬了晁盖、吴用等人的智慧,他们“智”胜筹。三是补笔。选文最后一段是补笔。这段补充交代了七个客人和挑酒的汉子他们是谁、蒙汗药是怎样下到酒里去的、计策是谁想出来的及故事的名称。这一补笔解开了读者心中的疑问和谜团。
4.用比较法衬托人物形象:杨志在黄泥冈初遇假扮卖枣客人的吴用一伙时,警惕性很高,立刻拿刀前去质问;吴用等人从容应对,几个来回便消除了杨志的疑心,这是一“智";卖酒汉子来到冈上,杨志戒心很重,不准手下军士买酒,吴用一伙又有了一番精彩的表演,并先喝了桶酒,让杨志对酒建立了初步的信任,这是二智”;在付酒钱时吴用一伙又演了一场天衣无缝的好戏,他们故作无理,趁卖酒的不备在第二桶酒里偷取了一瓢来吃,这样自然而然地就消除了杨志对第二桶酒的顾虑,这是三“智”;杨志手下的军士们买酒势在必行。但卖酒汉子却依旧道:“不卖了,不卖了!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欲擒故纵之法拿捏得炉火纯青,这是四“智”;最后在卖枣客人的帮助下杨志一行才吃上了酒,在彻底解除了防范心理后,哪会想到吴用一伙已当着他们的面在酒里下了药,这是五“智”。五“智”之下,焉有不胜之理?
5.《智取生辰纲》的语言特色
6.诗词话《水浒》——以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为例
7.撰写“段目”巧学文——《智取生辰纲》教学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