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
我们从出生,到慢慢长大,每一个人都形成了一种具有共性又独具个性的思想。可是当我们去回想我们所思考的一切时,会发现,我们的思想意识建立过程,又是在人为控制下形成的。
小时候,当我们开始咿呀学语,我们就一直在所处环境和其他人的影响下,建立自己的‘思想’。以地域群体区分的话,我们学习中文,美国的孩子学习英文,西班牙孩子学习西班牙语。学习的不仅是语言,同时也是在学习思考世界的‘逻辑与方式’。
在不同阶层的家庭,我们学习不同的生存方式。从此,我们有了很多的诸如‘道德绑架’、‘为富不仁’,也有了所谓的‘穷人思维’、‘富人思维’。
当我们习惯了在‘趋势’的引导下去思考、抒发自己观点的行为后,也就有了所谓的‘热搜词汇’、‘热门话题’。
当有人告诉你,“一切故意感动用户的行为都是不尊重一个人”的时候,一部分将之奉为圣经,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这句话是放屁。殊不知,当我们去刻意思考并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我们只是跟着别人的‘思想’,做着那种‘跟屁虫’式的动作。这动作的主体,恰恰是你‘独立的思想’。
而那些以此去实现目的的人们,却从人们思想的从众中,获取了大量的‘价值‘。
关于“关系”
作为‘社会型动物’本身,从我们一出生,我们就成为了各种关系中的一个环节。‘父子关系’、‘母女关系’、‘朋友关系’、‘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等各种各样的关系,会伴随我们的一生。
我们无法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而身处各种关系之中的我们,本身就被‘关系’赋予了我们所无法脱离的角色。
一出生,我们因为‘关系’被大众定义在某个社会阶层。整个学生的生涯,由于我们的思想所引导的行为,让我们建立了各种‘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甚至是‘仇敌关系’。
然后,我们带着‘关系’步入了社会,而且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继续建立着或者破坏着各种‘关系’。我们不断的发现,有‘关系’的人更容易晋升,有‘关系’的人,更容易获得各种社会资源。然后我们乐此不疲的去尝试着,与各种能带给我们生存环境改善的人,或者说能让我们的基因获得更好延续的资源去建立关系。
然而,一方面我们孜孜不倦的去获取各种‘关系’,另一方面却又用一种戏谑哀叹的语气,告诉身边无利益瓜葛的所有人,我,活得都不像我了。
关于“财富”
因为有了对环境的现实反应,所以才有了对财富的定义。在这样一个以交换为‘本质’的世界中,人们为了更方便的进行交换,才有了货币等价物。而因为有了生产过剩,才有了不断积累所形成的‘财富’。当满足了基本需求之后,才有了所谓的‘精神财富’。
我们对于财富的追求总是无止尽的。但是因为环境所反映出的财富,却是随着现实环境的不断变换而变化的。
缺衣少粮,交换不通畅的环境中,食物是最宝贵的财富。
当人们富裕起来,为了交换更多的社会资源,等价货币成为了最宝贵的财富。
有些人说,相比于物质财富,我更加追求的是精神财富。抛开那些无力改变物质现状而只能追求‘精神财富’的群体来说,真正的‘精神财富’又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把一切通过积累而最终由量变产生质变的‘物质’、‘知识’等诸如此类的那些,都称之为财富?
我们会因环境而判断哪些是所谓的‘财富’。如果脱离开‘环境’,我们所思所想的‘财富’又是什么?,是环境赋予人们的‘认知’?还是那就是所谓的‘我’的真实意愿?
人们为‘财富’赋予了很多的意义,最终回归本质去看,‘财富’只是作为让我们能更好生存的基础而已。
有物质的追求精神,有精神的追求物质,当物质与精神双双来临的时候,我们却会因为生存本能的驱使,去追求更多的物质,更多的精神。
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我们永远不会停止。
关于“地位”
当我们将视角围观到一个群体之中,一个人有地位,一群人没地位,这是现实场景中,最真实的反馈。人们永远在追求着更高的地位。地位带来的不仅仅是获取更多的生存资源,更是从心理层面给予我们生存的安全感。
在人类这个群体之中,哪怕一个安于现状的人,也在不断的做梦中幻想着自己想要到达的那个位置。想学习的学渣幻想着自己可以考试进入优秀生行列、公司的基层员工幻想着可以进入领导团队、普通老师幻想着自己可以成为教授、而教授们又幻想着自己可以在行业中成为KOL(行业领袖)。
地位不仅可以带来认同,同时也成为了对自身最好的背书。同样一句正确的废话,有地位的人说出来就会获得众多认同,没地位的人说出来就成了一句笑话。名人名言永远是领域中获取至高地位的少数人所拥有的特权。
人们由于缺乏方法、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总是会在别人设定的框架中按照别人的方法与思路去试图改变自身的现状。
并美其名曰,那是过来人的经验。
假如世界上所有人都告诉你地球是围绕着太阳转,而你由于机缘巧合可以站在太阳上,你发现,地球是围绕另一颗行星在转动的时候,是你错了?还是那些有地位的人错了?
忽略了环境、忽略了背景、忽略了目的,当我们在不断的追求着我们所期待的地位的时候,我们失去的,也许更多,也许就是“自我”。
关于“对错”
世界上本没有‘对错’,因为有了‘立场’,所以才有了‘对错’。我们总是习惯不断的把自己归纳到某个对自己有利群体中,而这些群体通常会提供给我们道德卫士之类的称号,我们习惯把自己称为群体的代言人,不但对另一个群体的另一种习惯品头论足,而且会极尽所能,试图让另一群人屈服。
我们回顾从人类社会开始到如今的所有公共事件,在群体进行评判的过程中,总会有两种以上的不同声音出现。
在同一个道德体系下,一个本应有着同一判断的事件,也是有支持的,有反对的;有参与的,有观望的。我们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一件事情的对与错,哪怕我们并不了解事件的全貌,凭着猜测与脑海中自己划定的所谓证据确凿,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和语言,展示着自己无知与跋扈。
同样是战争,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所谓的对与错,正义与邪恶,本就没有一个真正确定的答案了吧。
对于‘看不惯’,我们可以无视,但却没必要浪费宝贵的时间去试图纠正别人认为正确的事情。一切正确与错误,都会在时间和空间的转变过程中进行角色互换,而浪费生命去捍卫不适时宜的对与错,仅仅是因为无穷的利益与诱惑的驱使,最终,捍卫者将会付出代价。
关于“成长”
我们的人生,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经历。各种经历在丰富我们人生体验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性格、认知上的改变。
经验并不能保证我们在重复同样事情上再次获得成功。但经验却可以成为,我们在完成新目标过程中的有益补充。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经验,正是由于不断的积累经验,不断的实践,我们所处的社会才能如今天一样,在物质和精神财富层面如此富足。
人们不可能同时踏入同一条河流,也不可能同时获得两种完全相同的经验,同样,同一种经验也不可能支撑我们完全掌握事物的本质规律。
我们只有在不断的挫折中,让自己不断的成长。只有在接受了所谓的‘我不是我’的教育中,我们才能完成‘我是我’的终极目标。
人们总是习惯给自己或别人贴上各种个样的标签,‘学渣’、‘白富美’、‘有钱人’‘穷鬼’‘我数学不好’‘我害怕与人交流’等等等等。标签限制的不仅仅是你的成长,更限制的是你获取完整人生的权利。
如果非要给自己贴个标签,希望可以贴“我可以”。
关于“意义”
人生有意义、人生没意义,判断人生的意义,永远是哲学研究中最难的一道问题。我们总会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去思考人生的意义,而一切的思考均来源于我们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生存环境所给予我们的知识基础与经历。
与其花更多的时间弄明白人生的意义,不如花时间思考在自己人生中,哪些是自己更想做的事情。
许多人生活在没有目标的现实中,昨天和今天一样,今天和明天更没有什么区别,只有不断衰老的身体与不断减退的记忆,提醒着我们生命的时钟,在不断的前进。
也许,我们终将不能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什么,但是,向死而生的这段岁月,你是不是真正的变成了你想变成的人,你是不是真正的做到了不随波逐流,而得到了你认为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
你的人生的意义,应该你自己去发现,创造。
当我们试图跳出生活去思考那些我们从没思考过的问题时,通常的到的结果往往是令人无语的。更深入的去想,也许我们从来不可能拥有独立的思想与意识。一切的一切,只是我们所熟知的“基因”在选择延续过程中呈现给我们的“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