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康辉和其他几个央视主持人上了一个综艺节目《你好生活》。
在节目中有个环节是做游戏输了的人要给自己爱人打电话说“我爱你”。
康辉输了,主持人尼格买提罚他给爱妻打电话。
当他给妻子打电话时旁边的人集体沦陷,没想到康辉和妻子恋爱8年结婚22年,夫妻感情还那么好,完全是热恋的感情,还能这么腻歪,周围的人听了都直呼“骨头都酥了”。
为了节目效果,在打电话的过程中要表现出不是在录节目。因此康辉说等会还是要跟妻子说明一下这个事,征求一下妻子的意见才能播出。
旁边的尼格买提直接说,她的意见已经不重要了。
康辉则很坚定的说“她的意见很重要”。
节目播出的时候,康辉打电话这段还是消音了,可见,康辉是非常尊重妻子的。
康辉和妻子是大学同学,两个人感情非常要好。
俩人一直丁克,没有孩子。
或许就是因为没有孩子的牵绊,两个人彼此之间更加依赖对方,相互尊重和欣赏,即使没有孩子依然伉俪情深。
但是很多的网友不赞成丁克的生活。
有人说丁克的生活在现阶段看似很洒脱,但是老来肯定很孤独。
还有人说,丁克一族的生活就是自私,不生孩子只想自己过得好。
还有的人则认为,不生孩子的人将来一定会后悔,不生孩子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孩子给人的幸福感是这世界最大的幸福。
也有的人说,不生孩子,父母抱不到孙子,父母会一生遗憾。
我想说,不管别人生不生孩子,丁克完全是个人的选择,只要不妨碍别人,任何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
世界不是单一的,多元共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成年人最大的善意就是接受别人和自己不一样。
因为别人的生活方式跟自己不一样而去嘲讽和纠正的都是徒增烦恼。
02
生过孩子的人觉得生孩子养孩子的快乐是那些没有生过的人完全体会不到的,请恕我直言,不管多快乐,别人根本就不想体会。
有句话叫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就是这个道理,更何况你怎么知道不生孩子就不会幸福呢?也也许别人的快乐你也体会不了。
再说不生孩子,人生就不完整,请问你凭什么来定义别人人生完整性。
人生完不完整是没有统一的标准的,说白了人生就是一种体验,体验什么样的人生自己说了算。
那些说养老怎么办人,难道你生孩子就是为了孩子给自己养老吗?那这是不是一种更大的自私?
有的人说丁克一族只想到自己太自私,父母都抱不到孙子,会遗憾一生。
我想说作为父母唯一希望的就是孩子能过得幸福,也许他们会觉得遗憾,但是只要孩子自己过得幸福父母也一定会感到欣慰。
我有个朋友,从上高中时起就想过自己以后不生孩子,要丁克。
到了适婚的年龄也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丈夫,两个人都不喜欢孩子,也没有孩子。
虽然周围的人很多不理解,包括父母,但是他们就是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了诗。后来父母也慢慢地接受了。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离世前跟徒弟说:
“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作为老师要学习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每个人接收阳光的反应有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躲开阳光。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的迹象,那是因为没到那个时间点。永远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
请允许别人和自己不一样。
成年人一定要克制自己去纠正别人和自己不一样。
03
为什么我们很难接受别人和我们不一样?
比如,你结婚了,人家没结婚,你就觉得不结婚的人肯定过得不幸福或者是个没人要的可怜虫。
你生了孩子,就觉得不生孩子的人都是有病,生了二胎的觉得没有生二胎的人家的孩子肯定很孤独。
总之,如果你和大部分人很不同,周围人看你的眼光就会很异样。
但是,人生一定要有固定的模式吗?人人都要走上大众认可的道路才是好的吗?
孔子的弟子有很多,每个人性格和才智都不同,孔子和每个人说话的方式也不同。子路与冉有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听说了一件事,要不要马上去做?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对冉有却说:“可以去做。”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对此发生疑问,孔子解释说:“冉有退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缩。”
你看每个人生而不同,孔子的大智慧就是看到每个人的不同,因材施教。
正是因为每个人不同,人生才会有更多的丰富性和多彩性。
随大流不一定是正确的,小众的也不一定是错误的。
世上太多事说不清对和错,也无所谓好与坏,丁克也许就是其中之一。
每个人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就是最好的人生。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不再急着与人争辩自己的看法,逐渐明白,不是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成年人最大的善意就是接受别人和自己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