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伊始,快递圈就呈现了一种新的态势。
近日,顺丰、圆通、申通、韵达发布了2025年1月业绩战报,顺丰速运物流业务单票收入15.61元,同比下降8.18%;申通快递快递服务单票收入2.06元,同比下降5.94%;圆通速递快递产品单票收入为2.35元,同比下降3.76%;韵达股份快递服务单票收入2.02元,同比下降11.01%。
数据显示,各企业业务量持续保持增长趋势但单票收入集体下滑,值得注意的是,韵达单票收入跌破11.01%,被申通反超。
单票收入集体下降,价格战重燃
顺丰在公告中表示,下降的原因是春节假期是物流淡季,同时受春节错期影响(2025年春节假期在1月28日至2月4日,而2024年春节假期在2月10日至2月17日),导致今年1月数据同期不完全可比。
但不可忽视的是,顺丰详细数据中显示,业务量方面:2025年1月完成13.3亿票,2024年1月完成11.47亿票;单票收入从2024年1月的17.00元下降至2025年1月的15.61元;通过对比数据分析,我们可以观察到顺丰在2025年单票收入呈现下降趋势,其业务量却实现了增长;让人不禁推测这一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可能是顺丰采取了降低服务价格的策略以吸引客户,因此价格竞争很可能是导致顺丰单票收入减少的关键因素之一。
对于“通达系”的圆通、申通、韵达而言,企业竞争更加明显,从披露的财报来看简直是开年即开战模式;例如长春一网点以“3公斤1.9元”的低价,跨区在四平揽件,四平本地网点无奈联名上书;2月24日,时代财经报道,广州一大型网点加盟商表示,年后由于春节放假的电商商家积压部分订单,因此在刚复工的时候快递业务量较大,但自2月20日件量已经陆续下滑,价格随之下调。
“降价抢市场的现象明显多了。”该加盟商称,在去年,就有别家快递网点为了抢客户,提出每票降价5毛来“撬走”他们网点的客户。“今年竞争会更加激烈。”该加盟商感慨。
这类现象无法杜绝,究其原因还是“通达系”目标客户群体的大量重合,在电商件的市场争夺上尤为激烈,为了“留住”客户,只能不断压低价格,导致单票收入持续下滑;根据历史数据分析,韵达快递的下降趋势尤为显著。
这种“以价换量”的策略来抢占市场份额,是业内心照不宣的“攻击手段”,而这类竞争一旦开始,将很难停止,以至于最后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谁最受伤?一线快递小哥首当其冲
“将军厮杀,小兵掉血”。
快递小哥作为快递企业的一线员工,受到了单票收入降低的直接冲击;在价格战的大环境下,企业为节源开流,首先考虑的就是降低快递小哥的派费,而快递小哥的主要是收入来源是派件(1-1.5元左右)、收件提成(例如圆通2-5元、顺丰运费10%),若单票持续降低,则代表送同样数量的快递,收入却变低了。
在价格战还未卷到前端时,快递小哥的派费约是1-1.5元/票,而近几年价格战愈演愈烈,派费一降再降到约6-8毛/票,虽业务量有所增加,但远远不够补足单票下降带来的损失;为了保证工资收入,小哥们不得不面对十年前的派费标准和不断增长的业务量,这迫使他们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他们常常天不亮就开始工作,直到晚上八九点才结束,每天需配送双倍的货物,才有可能维持以往的经济水平。
数据显示,快递小哥日平均能配送100-150件(春节150-250件),部分高效率快递小哥能达到配送300-400件,对身体素质要求极高,并且需要有一定的时间管理能力,但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就是在牺牲健康换取生活的资源。
据中华网报道,春节前后,不少快递公司再次悄悄下调了派费,虽然每次只降几分钱,但一线网点感到了压力;以一家日派2万票的共配网点为例,如果降5分钱派费,就意味着一天少收入1000元,一个月少收入3万元,在各项基础成本无法下降的情况下,网点只能无奈给小哥下调派费。
此外,多家快递企业调整奖罚方案,包括揽派计提、续重计提等均有不同程度调整;华南一家网点从2月8日起,将每个业务员的日均签收量作为基数,超出部分按0.55元/票结算派费,变相降低快递员派费以控制成本。
快递小哥们在社交媒体上吐槽说,“现在投柜子放驿站的派费统一降至1.1元,再扣除驿站/柜子的5毛钱,到手的派费只有(每单)6毛了,之前接近1块钱”、“目前只有北京、上海的快递员才是真正的快递员,派费基本都是1元以上”。
随着单票下跌导致派费减少,严重冲击了一线岗位的稳定性;许多人原本加入快递行业是为了多劳多得,但随着行业内部“卷价格”、“卷服务”,他们不仅收入减少,连身体健康也难以保障。
因此,一些快递小哥不得不考虑转行;一位春节后转行的小哥吐槽,干过4个月快递小哥后发现时间不够用,每天送货、装车、处理投诉等事务让他疲惫不堪,而且收入不稳定,经常被扣款。
服务质量与快递员权益,陷入恶性循环
“人在精力耗尽且自身需求长期无法满足时,将无法保持微笑面对任何人”。
随着快递派费的下降,市场对服务质量的期望却在不断提升;然而,在生存压力的重压下,快递小哥的派件量不断攀升,一方面是送货时间不够,一方面是工资福利削减,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比如,可能没有时间给客户打电话通知取件,直接将快递放在快递柜或者驿站;对于一些需要送货上门的特殊客户(比如企业客户),无法满足其需求,导致投诉增多,客户满意度降低;而企业为了应对客户投诉,又会对快递小哥进行罚款处理;服务质量与快递小哥权益保障之间的矛盾似乎陷入了难以解开的“死循环”。
“就拿最简单的服务‘送货上门’来说,很多地方只有顺丰、京东可以上门,是因为人家派费给到位了。如果要求每个企业的快递小哥都必须送货上门,每天的送件量定会大幅度下降,要想招到人必须提高薪资水平。而以目前的薪资结构,必须要提高派费标准。”某企业快递小哥说。
为了应对价格战带来的成本压力,企业还可能会削减其他方面的投入,如设备维护更新、员工培训等;设备老化会影响快递的分拣和运输效率,而员工缺乏培训则会导致服务意识和业务能力不足;这些都会影响整个快递行业的健康发展,使行业陷入恶性循环。
从快递小哥权益角度来看,他们在这场价格战中处于弱势地位,面对企业降低派费等决策,他们几乎没有话语权,只能被动接受;工作环境和劳动保障也存在问题,他们是户外工作者,面临各种极端天气和交通风险,但却只有少数头部企业给到了相应的补贴和保障措施,比如京东、顺丰、中通等;在工作强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他们的休息权和健康权也难以得到保障。
若企业不能在服务质量与快递员权益之间找到平衡点,未来可能会引发大规模的离职现象;而一线员工的频繁变动,企业为了保障口碑和服务,不得不投入时间招聘新员工,并进行岗前培训,不仅增加了企业人力成本,还因为新人有一段时间业务适应期,在此期间极有可能出现丢件、漏件等情况,导致用户满意度降低,从而影响企业品牌形象。
“价格”与“服务”双重挑战如何平衡?
对于企业来说,要意识到长久的价格竞争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加入新的核心竞争力。
1、提升服务质量。比如提高快递时效性、加强货物安全保障、优化售后服务、每月安排员工培训(服务意识、新设备使用、企业政策)提升工作能力等;
2、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通过智能化分拣设备、优化运输路线规划等,减少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3、企业人文关怀。节假日发放补贴、提供生活物资以及合理调整派送费用;面对春节期间的特殊情况,制定补偿措施,如额外补贴、红包、餐费报销以及提高揽收派费,保证小哥的基本福利。
4、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兴业证券此前发布研报称,2025年快递头部企业竞争强度预计强于2024年,但明显弱于2020年,主要原因在于头部企业短期份额诉求强化,但不足以激化矛盾;政策对行业低价保持常态化管控。
从上述报道来看,今年相关部门应提前部署落地管控计划,防止快递行业内价格竞争的进一步“恶化”,引导企业良性竞争;也可以通过政策补贴,鼓励快递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服务升级,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有需求的地方就有竞争”,快递行业的价格战短期内似乎难以平息;尽管这为消费者带来了些许低价快递服务的实惠,但长远来看,它对快递行业的稳健发展、快递员的权益保障以及服务质量构成了严峻挑战。唯有打破这种“以价换量”的市场格局,实现价格、服务与快递员权益三者之间的平衡,快递行业才能迈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