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朝那些事儿》48(对于谦的评价)

第114章  有冤报冤,有仇报仇(1)

第115章  有冤报冤,有仇报仇(2)

朱祁镇时隔八年后,继续做他的皇帝。中国的史书真厉害!他先后当过俘虏、人质、囚徒,吃尽了苦,受尽了累,史书上却说他是“北狩”、“静养”,用今天的话来描述也可以说是出去体察民情,下放边疆,体验生活,与民同乐,协调民族关系。不过无论如何,这一次他也算是“我胡汉三又回来了”。

朱祁镇确实是个很够意思的人,在登基后的第二天,他就给了“还乡团”的成员们优厚的回报。

一朝天子一朝臣。徐有贞终于迎来了他人生的黄金时代,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杀了于谦以报仇雪恨。

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中国的历史上伟大的忠臣,除了岳飞,还有于谦。他们真的是在性格、人格、素质上基本上挑不出瑕疵的人。比如说我喜欢苏东坡、范仲淹就高过辛弃疾、陆游。为什么因为辛弃疾的人格并不完美,他太贪财了;而陆游,又太泛情了。

徐有贞昂头大声说道:“不杀于谦,此举无名!”

朱祁镇被惊醒了,他突然意识到,徐有贞是对的。所谓夺门之变是一场政变,并没有正当的名义,而照徐有贞所说,于谦等大臣都是准备立外藩王为帝的,是反对自己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杀掉于谦,树立一个阴谋集团的典型,向举国上下表明自己行为的被迫性和正义性,夺门之变的合法性就不复存在。没办法了,这个恶名不背也得背了。于谦,你非死不可!

徐有贞笑了,他知道皇帝已经动了杀机,但这位皇上绝想不到的是,他其实是中了自己的圈套,因为所谓于谦非死不可,不过是一个复杂的逻辑陷阱,而这个陷阱之所以能奏效,则完全是建立在那个于谦准备立藩王为帝的谎言基础上。

他的这句话是:“虽无显迹,意有之。”官员们浓缩了他的意思,将其提炼为更传神的两个字——“意欲”,并最后以此定罪。

在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程度足以与此句匹敌的只有那句“莫须有”。

“莫须有”杀掉了岳飞,“意欲”杀掉了于谦。

好一幕精彩的丑剧!

而徐有贞也凭借此句入选史上最无耻之辈排行榜,堪与秦桧并称,遗臭万年。

可是于谦就这样被冤杀了。

于谦墓和岳飞墓都在杭州。岳飞沾了西湖的便宜,前去朝拜他的人无数,秦桧也遗臭万年了,秦桧的跪像被人吐唾沫、踹;可是没有几个人知道于谦,也没有几个人去祭拜,知道徐有真的没有几个,更没有几个人骂他,他还没有遗臭万年。为什么不让他也跪在于谦的墓前!其实两人的墓只隔了3.5km。

惭愧!我也是这两年才知道,那个写《石灰吟》的于谦,居然有这么壮怀激烈的一生。下次去杭州,一定要去祭拜一下于谦。

其实于谦并不需要皇帝的所谓嘉许,因为这些所谓的天子似乎并没有评价于谦的资格。明英宗之前有过无数的皇帝,在他之后还会有很多,而于谦是独一无二的。

    人们不会忘记,正是这个人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保卫京城和大明的半壁江山,拯救了无数平民百姓的生命。

    他从小满怀以身许国的志向,经历数十年的磨砺和考验,从一个孤灯下苦读的学子成长为国家的栋梁。

    他身居高位,却清廉正直,在他几十年的官场生涯中没有贪过污、受过贿,虽然生活并不宽裕,却从未滥用手中的权力,在贫寒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操守。

    他不畏惧困难和风险,在国家最为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承担天下兴亡。

    他是光明磊落地走完自己一生的。

    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能够干干净净度过自己一生的人,是值得钦佩的。

    而如果他还能做出一些成就,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人。

    于谦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他的伟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证明,因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诗一样,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

    石灰吟

    千锤百炼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我曾往杭州一游,并专程去拜祭这位英雄人物,但我到于谦祠时,所见之景象实在让我大吃一惊,当时正值黄金周,杭城游人无数,可于谦祠却是游人寥寥,极为冷清,倒是遇到几位外国留学生正在向于谦像鞠躬,惊讶之余上前攀谈,这才得知他们是在大学读书时看到这段历史,对这位英雄十分仰慕,特意赶来瞻仰。

    听完他们的话,我无言以对。

    神台之上,于谦先生依然保持着他那从容的神态,想来他在临刑前也是如此吧。

    五百多年过去了,于谦似乎从来都没有离去过,他始终站在这里,俯瞰着这片他曾用生命和热血浇灌过的土地,俯瞰着那些他曾拼死保卫的芸芸众生。

    我释然了,不管这里是否门庭冷落,无人问津,也不管这里有没有仰慕者前来顶礼膜拜,都与这座祠堂的主人于谦无关。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即使再过五百年,无数浮华散去,于谦依然会站立在这里,依然会因他的正直无私、勇敢无畏被世代传颂。

    因为他是一个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英雄,是真正的英雄。而真正的英雄是不会被人们忘却的。

    我坚信这一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