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之前,中国的高校是没有小学期的。2004年6月,北京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推出小学期,其本意,是希望和国际接轨,希望利用暑假的时间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同时,也向社会贡献出高校学生的优势资源。
十多年过去了,小学期课程改革春风化雨,吹进了全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青海大学也不例外。去年七月中旬,青海大学为期两周的小学期以“总结对口支援15年活动为契机,围绕创新创业教育,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主题,在小学期的气氛之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应邀派出三名优秀学生代表,为青海大学学生讲授“数学博弈论”,“计算机前沿文化知识”,“国外高校学术动态”等学术讲座;同时,青海大学美术学院张歌明教授为青海大学师生做了题为《视觉语言的演进》的报告,另外,德国柏林大学留德博士团等组织做了报告。受邀的百名专家教授围绕,丰富的文化,科技,教学等主题,进行了近百场的学术讲座和校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如此丰富的学术交流活动,如此多样的活动主题,为暑期的大学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可以看到,小学期实践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时间调整,也不仅仅是补充正常教学没有完成的课程任务,学校的落脚点是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尽管在许多学生心中,没有小学期,多放几天假,也许会有更多的自由时间,但我们不能否认,在小学期不管是认知实习,还是学术研究报告,都可以让在校的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生产实践知识。
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关键时刻,如果提前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学习专业岗位所需的技能,了解职业素养的要求,对学生今后的专业课学习将会有很大的帮助。从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针对学生在认识实践方面的不足,及时调整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学生对未来就业发展有帮助的课程,减少对实际的脱离,更加符合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也更加符合社会人才市场的需要。
每一名大学生,都应该积极的配合学校关于小学期的各项安排,丰富实践操作知识,加强理论在实践当中运用的能力,在得到学分的同时,也是在成长的道路上迈出新的一步。愿每一位同学的小学期,都能丰富多彩,学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