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莫提默·J. 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将书籍大致分为了两类:虚构类与非虚构类。
1、虚构类
对待虚构类的书籍,譬如小说,阅读速度可快可慢,取决于阅读的目的。
拿《盗墓笔记》来说,如果仅仅想了解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完全可以做到一目十行的略读。但如果想要品味《红楼梦》中优美的意境,华丽的词藻以及解读人物性格等,就只能一字一句地细细品读。
大体来说,作为消遣类的阅读,而不是出于欣赏作品文学性的目的,是用不着读那么精的。
2、非虚构类
对待非虚构类的书籍,可以掌握一些大致的规律。
这些书的内容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 是什么类
2、 为什么类
3、 怎么做类
也就是说,在一本非虚构类的书中,这三类内容可能出现一种,也可能出现两种,还可能都出现。但其行文规律都是差不多的。
首先,书中一定会出现的是作者的观点或论点。
接下来,作者有可能针对自己的观点做解释、说明、下定义或描述等。
再来,就是我们最熟悉的“摆事实、讲道理”了,即有可能举例说明或是逻辑论证。
我们要做的就是将书中的这三种内容区分开来,这时文章的结构就自然而然凸显出来了,无非就是我们上学时常说的:
l 总—分结构
l 分—总结构
l 总—分—总结构
快速阅读该读什么
首先,快速阅读要浏览目录,知道该书的篇章结构是怎样安排的,每一章在讲哪些内容。
其次,每一章里面都会有作者认为是最恰当的标题,在时间紧迫的时候,通过阅读标题也能了解作者要表达的观点。
再次,如果还想再读细致一些,就要依靠刚才自己辨别出来的总—分或分—总结构进行浏览。先找到“总”来阅读,当你认同作者的观点时,那么恭喜你,你们英雄所见略同,已经无需了解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直接阅读下一部分的内容吧。
当然,在时间允许而且自己有兴趣的情况下,看看作者的论证过程也无不可。尽管你和作者的观点相同,但也可能彼此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看待同一问题的,作者的角度或许能带给你新的启发。
只有对作者的观点不认同或不理解时,才有必要阅读支撑作者论点的内容,看这些内容是否能够说服你。即使读完全部论证过程,你都不能接受作者的观点,那也无妨,也许这本书本来就有瑕疵,或干脆是本烂书。这其实是在提醒你自己,你已经比作者看得更深更透彻了。
如此一来,通读一本书的时间不会太长。
批判性推理
要不要做批判性推理,取决于你所阅读的这本书的价值。而该书的价值不是由别人打分决定的,不是由别人的书评决定的,而是自己主观上来判断的。千万不要因为别人说好就精读,这年头软文,推广文以及商业运作的形式太多,防不胜防,自己的判断最重要。
更何况,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对别人有用未必对自己有用。还是那句话:自己的判断最重要。
要不要做批判性推理,还取决于时间是否充足。毕竟,批判性推理就像是在和作者对话,作者举的例子是否恰当,论证的条件是否充分是否片面,都要做出考虑。但无可否认,做完批判性推理之后,对书中内容的认识一定会大大加深。
正因如此,只有你认为有价值的书才需要花费自己宝贵的时间去这么做,千万不要在一本烂书上下功夫。即使你将作者的观点批驳得一无是处,也不过是和水平低的人过招,长进根本无从谈起。
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种阅读方式。
通过阅读相同或相似主题的书籍,不断加深对该领域内容的了解。横向来说,学会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去思考。纵向来说,主题阅读一定会覆盖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三类同主题的书籍,以便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