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远处有两位女生迅速向右扭了一下头朝公路看去,3秒钟就调回头来。
其中一个忍了忍还是用手捂着刚露出牙的嘴巴,踮了两下脚,微微弯了一下腰,拍了拍同伴的肩,同伴也跟着笑起来并开始说话。
“噢”!她们正朝我走过来!
还没等她们走到我面前,一位穿着印有“师大后勤” 的蓝色制服,骑着自行三轮车的大爷就经过我的面前。刚才那两位女生扭头看的就是他呀,听着那老歌的声音渐渐远去,我恍然大悟!
我快步继续往前走,快到那两位女生前面我放慢了脚步(我可不是为了欣赏美女),听到了一些她们的谈话内容,终于确认了我的猜想是正确的。
她们的笑由于清洁大爷突然放起了歌,而且是老歌的原因。
在朝气蓬勃的大学校园里,满脸皱纹的清洁大爷,放着大声的老红歌与之显得多么格格不入呀!
在这我就不谈这两位女生的行为怎么样,但是这样的场景经常看到。之前在课堂上放歌,突然就冒出一首老红歌,全班哄堂而笑。公园里也经常听到一些老人放六、七十年代的老歌。此时,我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老人经常喜欢听老歌呢?
难道只是与我们年轻人的文化差异不同?
直到中秋节那天晚上,我找到了一些答案!那天晚上,月亮很圆,远在外面的我,感觉不到小时候那种节日氛围。躺在床上听着粤语老歌,听着听着,突然想明白了——这些现象和老年人喜欢听老歌差不多呀,就是一种怀旧心理。
我们一方面喜新厌旧,讨厌一层不变,另一方面又喜欢怀旧,为什么呢?
可能有很多人会说:年纪轻轻,怎么老喜欢怀旧。喜欢怀旧,那说明你老了!真是这样吗?
《品牌洗脑》里介绍过,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在2006年做过一项研究,在172名被测学生中,有79%投票声称他们每周至少有一次心生怀旧情绪,而且有16%的人则表示每天都有这种情绪时刻。
研究表明,我们对怀旧持有偏好的原因是:我们在回忆过往时,大脑的信号让我们获得的体验要比当时感受到的更加美好,也更加愉快。这种现象被称作“玫瑰色回忆”。
这就很好解释了长时间与亲人不见面时就非常怀念,怀念以前美好的事。但一旦放假几天待在家,就觉得也没那么好,有时候还有点烦家人唠叨。
重构记忆理论告诉我们:回忆是我们在对某一段情节性记忆进行重构,而这一过程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比如个人感知,想象,对外界客观事实的记忆,信念等。
初中我们怀念小学,高中怀念初中,大学怀念高中。九十年代怀念八十年代,现在怀念小时候的无忧无虑等。我们总是怀念好的,大脑会选择性地遗忘以前糟糕的情感体验。(所以有些人对恐怖的经历会选择性失忆)
我相信,很多人研究到这差不多就完了,但怀旧这些理论有什么作用呢?在碎片化时代,这些知识或许都会找到,但关键在用,关键在系统化地思考。
在这里,我总结了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1、亲情方面
2、友情方面
3、爱情方面
4、影视方面
5、营销方面
1、亲情
当我们和长辈,特别年纪比较大的老人们不知聊什么的时候,我们可以和他们聊过去的事,最好能引导他们产生怀旧的情怀。但很多人却没有注意到这点!
很多年轻人和老年人交流就不要一昧地谈未来,比如很多人第一次见岳父的时候,不知交流什么,感觉很有距离感。这时,怀旧理论就可以派上场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威力呢?
研究发现,在怀旧条件下的人更愿意和别人做近点,更容易帮别人捡起洒落的东西,甚至捐款的钱都会多一点。
但很多人没有注意去使用,而且还讨厌我们的父母谈过去。
每当父母讲述自己年轻的故事时,得到的回应往往是不耐烦。是的,父母喜欢说过去的生活,说过去的艰辛,说过去的勤俭节约等,而且这时他们特别有精神。可是,我们是绝对不喜欢听。
为什么老人比年轻人更喜欢怀旧呢?
因为怀旧能对抗一种“存在无意义”的感觉。恐怖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指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临一种心理上的冲突——“强烈的生存渴望”“死亡不可避免”之间的冲突。
死亡的不可避免,让我们感到恐惧,甚至还会让人产生一种对当前生活的无意义。所以人们会通过一些宗教、文化价值、自我价值(比如为什么老人喜欢唠叨,因为没事干,通过唠叨指点你,体现我是有价值的)来让生命更有意义,克服恐惧。
而怀旧就是帮助人们赋予人生经历意义的重要方法。老人都会更多思考自己的寿命时间,所以怀旧更能帮助他们感受生命的意义,更少产生与死的想法。所以,老人喜欢听老歌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既然无法经常陪老人,就不要老责怪他们唠叨,不要老责怪他们说过去,因为我们真没有资格这么说!
2、友情
当你朋友心情不好的时候,生活有压抑的时候,可以引导他们怀旧(此时展望未来同样重要)情绪,建议他们多听听怀旧歌曲,曾经的生活也是多么美好。而不仅仅说未来多好多好,此时,两者不可抛。
当然,自己也可以这样做。
3、爱情
看到这里,应该隐约体会到怀旧原理有这么大的威力。在爱情方面,电视剧里的剧情用得更是屡试不爽!
恋爱时,平时我们应该给对方多拍点照片,特别是在一起美好的时刻。情侣们总会吵架吧,为了让对方原谅,可以拿出这些照片提醒TA回忆曾经美好的时光。
当然,这是被动方式,你也可以主动进行。比如当你女朋友生日,你可以精心制作一个画册,都是你们在一起美好时刻的照片,还在每张照片写上事件和感想。约着你女朋友来到海边上,晚上吃过烛光晚餐,听着海浪的声音,拿起你的画册一起和她慢慢道来。这张是咱们...这张是咱们...笑声一段又一段地胜过了海浪声!
4、影视
现在的生活节凑很快,城镇化的发展,科技让每年都会有行业被颠覆,北上广更是面临各种变化。比如:
很多人本来是外来群体,后来变成“新北上广人”;本来是大学生,毕业就成白领;本来是白领,转身一变成了创业者;本来一个人就变成两个人,过段时间又发现有了一个孩子,多一个人需要照顾...
这种身份、环境不断变化,让人产生“不连续感”,我们难于确认“我们是谁?”
而怀旧的产生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不连续感”的产生。
所以每隔一段时间,怀旧的电影就会火一把。从《同桌的你》、《港囧》到《魔兽》、《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到刚刚国庆上映的《追龙》。
导演们可以铺抓这个怀旧心理爆发期拍一些怀旧电影。但一定要注意翻拍的情况,因为人们往往会先入为主,所以怀旧理论对影视也多么重要。但偏偏很多导演会忽视他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2010年的春晚,“小虎队”十余年再聚首引爆了70后、80后的怀旧热潮。还记得当时初中英语老师老给我们讲关于“小虎队”的事。
但在2016猴年春晚,人们对六小龄童上央视春晚的呼声很大,但还是没有成功。当时很多人都说“哪怕春晚六小龄童直播吃桃子,我也能嗑着瓜子看一晚上”
人们对于春晚的期待值越来越低,如果导演等人对怀旧比较有研究,或许当年就请六小龄童上春晚了,至少这是几代人的期待!
5、营销
怀旧营销在“二战”后动荡的几年里快速发展,此后每10年都会再度达到新高峰。
依云矿泉水在法国十对新父母就有九对给孩子买过,但在中国失败了。为什么?
他们调查发现,由于改革开放的一系列变化,他们对井水更有怀念之情(我们现在或许体会不到)。后来从这作为切入而获得成功。
刚才谈到,怀旧是帮助人们击破“不连续感”,让人觉得“我还是过去的我”就行。李叫兽曾经解释过:其实可以经两个步骤(两个问题):
1、打算要用户做是什么?
2、想要用户做的事和过去他们在什么身份下做的什么事是类似的?
比如:你是做培训
1、想让都市繁忙的白领在周末花时间去培训。
2、与高中学校类似
所以某个公众号策划了一个活动;《我准备好30张书桌,等你回到高中》
当然,怀旧的主题酒吧、饭店也可以用这些理论。记得暑假有个啤酒节活动,那个八十年代歌曲主题明显比其他活动来的人多。
结语:
我们展望未来的时候,也应想想怀旧这个词,而且,它可不仅是老人的专有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