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重要性,对于家长们来说不言而喻:
在学习上,孩子的小升初、中考、高考,三次重要的节点都是在青春期阶段完成的。
而且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心理,还有社会性的发展,都会出现显著的变化。
身心发展迅速而又不能很好地平衡,青春期的孩子会经历各种复杂的变化和发展,充满矛盾,所以,青春期也常被心理学家称为“危机期”。
青春期的孩子是敏感、脆弱的,在这个阶段,很多家庭都会因为孩子青春期的种种问题而手足无措:
厌学、逃学、沉迷游戏;
脾气暴躁、和父母争吵;
拒绝与父母沟通....
面对这些问题,很多父母会责怪孩子,但其实,家长不要总是找孩子的问题,也应该反省、检讨自己。
就像你养的植物出现了问题,你不应该去纠结于植物本身,而应该去研究用于浇灌的水是否合适。
我经历了长达一年的时间,终于转变了原有的思维,重新审视我的“问题”孩子。
01屡败屡战的妈妈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开启了和孩子“斗智斗勇”的生活。
即将升高二的儿子,好像突然进入了青春期,假期成天躺在家玩游戏,偶尔还会和同学一起去网吧通宵。
作为一名全职妈妈,整天看到孩子这样沉迷游戏,自然会坐不住。
但是尝试过没收手机、断网、和孩子制定规则等一系列措施后,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
因为孩子期末考试成绩退步很大,我因此给他报了辅导班,但是孩子一次也没有去。
本以为开学后孩子会有所收敛,但是情况却越发的变本加厉,儿子经常因为玩游戏到凌晨而影响第二天的学习。
我多次尝试过跟孩子讲道理,但是孩子不是对我吼就是把我拒之门外,有时候暴躁的让我害怕。
我长期以来寄予孩子的希望和为此做出的牺牲,好像因为孩子的这些变化变得毫无意义。
我不禁变得很丧,经常会跟朋友诉苦,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变得越发消极。
终于有一天,孩子半夜要出去玩,我拦着不让,孩子用力的挣脱我,并对我大吼:我真的不想在这个家待了。
那一刻,既有委屈、也有震惊和迷惑。
我不知道我为孩子一心的付出,为什么孩子会将我看做仇人一般对待。
02以退为进,做一名懂得示弱的妈妈
在那次冲突过后,我开始尝试学习,去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变化,尝试着接触另一种方式的教育。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我接触到了妈心理,并且开始了自己的学习和成长。
首先,我了解到了青春期孩子这一阶段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
1、大脑发育不成熟,特别是在青少年早期。
这个时期的孩子容易情感压倒理智,一方面爱争论、无法听取成年人特别是父母的意见。一方面又优柔寡断,判断力还不强,对时间的感知能力不强。头脑中可以产生很多选项,但是又缺乏有效的策略来做出选择。
2、思想变得更独立,希望脱离父母的控制。
青春期正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时期,孩子会在这个阶段完成自我认同,塑造核心自体,所以孩子会在这个阶段想要获得最高的自我控制的权利,就是收回自己的最高决策权。
3、爱面子,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会造出“假想观众”,常常会认为其他人和他们一样在思考问题。也会对别人的评价非常在意。
4、荷尔蒙突增,大脑结构发生剧烈变化。内分泌紊乱加上大脑结构的剧烈变化,使得青少年的情绪非常不稳定、情绪波动很大。
除此之外,还有社会化、释放攻击性等特点。
在了解了这些的基础上,我首先做出了第一个战略决策,那就是以退为进。
如默薇老师所说,人是有稳定性和弹性部分的。成年后稳定性强,弹性弱,而青春期的孩子稳定性就差一些,就像弹簧,你越跟他对着干,孩子的叛逆心理就越严重,所以抓住这个特征,我开始摸索我和孩子之间的平衡点。
突破点就是孩子经常玩的游戏。
原先我一看到游戏总是会气不打一处来,只会选择批评孩子、没收手机等方式,这种主动进攻,虽然短期有效,但从长期来看,只会让孩子的叛逆心理更加严重,这样剥夺孩子自主权的方式最终只会是两败俱伤。
所以我渐渐的尝试把主动权还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掌握玩游戏的时间。
就好像橡皮筋,在最初的几天,没了我的压制,孩子玩游戏玩的肆无忌惮,我心里焦虑、着急,害怕孩子就这样废掉。但是坚持了几天后,孩子慢慢的发生了变化。
孩子会主动的跟我说话,还会试探的问我,这几天你为什么不管我?
我会跟他说,学习和玩游戏都是你的事情,妈妈只能提醒你,具体该怎么做,你自己心里有底。如果有什么需要,就跟妈妈说。
在那一刻,我们之间的坚冰,已经开始慢慢的融化了。
03转变角色,不再做牺牲型的妈妈
和很多妈妈一样,我一直用爱裹挟了控制,表面上看我是爱孩子,但实际上却是想操控孩子。
我把心思都放在了孩子身上,为了孩子放弃了工作,也不愿意多花钱,想把最好的都给孩子,但是这一切却无形中变成了我要挟孩子的砝码。
你不好好学习就是对不起我;
我都是为你好,你不听话就是没有良心;
我为你牺牲了这么多,你还惹我生气就是不懂事;
在这样的模式下,孩子会努力获得我的认可,以此来报答母亲对他的付出,但是这无形中和他的独立意识产生了冲突,容易让孩子陷入混乱,唯有选择逃避。
原来,我对他的教育反而成了孩子成长的阻碍。
这种纠缠的关系不但会影响孩子现阶段的发展,也很容易让孩子将这份模式复制到和别人的人际交往中。
想要终结现阶段的模式,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我提升作为母亲的边界感。
一位妈心理的老师在直播上曾经讲过2个原则:
孩子能力之内的我们不干预;
父母能力之外的我们不牺牲。
一个好的母亲,不仅仅是母亲,她还是自己,她会活成孩子的榜样,不是谁的控制者,也不是谁的牺牲者。
了解到这些,我逐渐的努力将视线放到孩子以外的地方,会给家里买上鲜花,也会在平时约朋友去逛街,做美容。
我慢慢的开始享受属于自己的时间,朋友也发现了我的变化,说我不在是原先只会抱怨的怨妇了。
目前我和孩子的关系已经好了很多了,在今年的疫情期间,也会跟孩子一起看看电影,聊一些各自的想法和观点。
我们的话题不再局限于学习,我才发现除了学习外,我们可以聊的也很多。
孩子需要成长的空间,父母也同样需要。
孩子身上的问题,没准是父母身上问题的投射,育儿先育己,这句话值得每位家长去深思和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