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研班虐恋漂流记(之一)

【来到拆研班】

驰驰说:没有经过拆研班的洗礼,不能算是拆书家;

亚伟说:从拆研班出来后,我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受了他们俩的蛊惑,今年五月,我又一次入坑,参加了拆研班。

写了无数的逐字稿—一小时拆书法讲座稿、一小时线上拆书课稿、三小时线下拆书课稿、跨组磨课稿;

麻烦了无数的朋友---联系场地的、制作海报的、招募会员的、带人围观的、方案策划的;

勾搭了无数的学员---磨课、猜谜……

终于,完成了所有十个任务,卸下了所有担子,正式开始过暑假。

这是一次虐恋之旅,没有证明和证书,回报和反馈却比上三年研究生还多。

【更好的拆书专家】

成为三级拆书家后,很多人跟我一样迷茫:过级结束了,接下来干啥呢?

为了帮助三级拆书家们找到明确的方向,拆书帮发明了“拆研班”,通过各种任务推动拆书家自己寻找解决方案,在和同学、观察家、社会的实际互助中,对未来成长路径进行实际尝试,最终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方向。

拆研班有四个必做项目:L1更好的领导力,P1线上一小时拆书课,F1一小时拆书法讲座,C1三小时线下拆书课。我已经完成这四个任务,L1和F1没有什么出彩的,我最不满意的是线上拆书课,最满意的是线下拆书课。

线上课的难点是讲师能在无法看见学习者的情况下,通过问题和活动抓住学习者的注意力,完成课程任务。

观察家联想帮我审核了线上课的逐字稿,甚至提醒我如何设计问题,如何避坑。为了圆满完成任务,我拉着同事试讲了两次,看起来效果还不错。可是实际操作中,我还是因为看不见学习者的面孔、得不到学习者的反馈而手足无措,事先准备好的小包袱、小技巧,一样都用不上。

比如,我提了一个问题:你被单词虐过吗?没人回答。我又问了一个,那么多背单词的app,你用过哪一个?还是没人回答。看来,给我捧场的朋友们只是假装在线,就像疫情期间上网课的学生一样。我慌了,信心大受打击,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下面的提问,只能尬尬地一个人往下说,勉强完成任务。

想想那些在网课中能收获学生一波又一波666,888的讲师,他们的实力和技巧不是浪得虚名,佩服!

15号的线下课大大抚慰了我受伤的心灵,也捡起来一些丢了的信心。

受拆书帮“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影响,我一改之前“我负责讲,你负责听”的传统授课模式,把现场交给了学习者,让他们有本事、被重视、被看见。我设计了大量讨论和分享,学员从一开始的羞羞答答到后来的踊跃举手,硬是把理应4点半结束的课程拖到了五点。看到他们在朋友圈晒的反馈,我终于领略到拆研班的初心---帮拆书家找到自己擅长的方向,我的方向是成为一名“更好的拆书专家”。

一路浑浑噩噩在迷雾中靠惯性前行,直到中年,才通过这么一个非正式的“帮会”找到自己的优势,是不是有点虐心和残酷?

除了四个必做任务,拆研班还有四个挑战任务,其中一个是跨组磨课。全员都卷的时代,没有谁真的只完成必做任务,挑战任务在我们眼里都是必做。

【深夜磨课的战友】

这期拆研班一共18个人,平均分成了三组。挑战任务包括破局故事、八组便签、跨组磨课和总复盘。跨组磨课是每组出一个人,组成三人小组,选取拆页,合作一个三小时的拆书课。

开学典礼刚结束,我还晕乎乎不知所以的时候,一组的徐徐就带着三组的宛辰来勾搭我,组成磨课组。我是二组的小透明,存在感不高。可能是我们组积极的学员都被别人搭讪走了,徐徐才不得已找到我。不知道她日后有没有后悔找到我这个一点创意和闯劲都没有的搭档。

毫无疑问,我们仨对这个磨课都估计不足,组队后磨蹭多日都没有实质性进展。眼看deadline将近,我们才赶紧确定书籍,分工任务。在截止日期前三天,我们仨终于奉上了一道拆页拼盘。说实话,就是一道拼盘,活动重复、流程割裂、梳理浮浅。对照徐徐从其它组偷来的作业一看,我们傻眼了:人家是黄金时代,我们是黑铁时代,观察家不会轻易让我们过关。

于是,我们赶紧召开腾讯会议,商量连夜改稿。屏幕前,我们仨一边着急忙自己的任务,一边为彼此打气,还“假惺惺”问要不要帮忙,其实就是给彼此减压。

深厚的友谊来自于“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像我们这样一起磨过课却连面都没见过的,不知道算不是。磨课结束,磨课群瞬间安静了,我却有浓浓的不舍。徐徐来自石家庄,宛辰来自运城,明年旅游,要不要安排上这两个地方?

拆研班第二个深刻的印象是田俊国的《精品课程》带来的。下一期再说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