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鲁迅的绍兴

到绍兴那天,细雨依然淋漓不绝。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出江南的诗意与缠绵。

穿过烟雨中的酒巷食肆,来到鲁迅先生的故居。游客亦然如织,看来大家心意相同,任何不尽人意的天气,都无法阻挡要见一见先生“曾经的居所”的决心。大院门口壁立着一面居大的灰色幕墙,“鲁迅故里”四个大字刚劲有力,赫然入目。四字下面是江南小桥流水石径白屋的浮雕画,幕墙的最右侧,是鲁迅先生的画像,他一手夹着快要燃尽的香烟,若有所思地望着远方。

先生的故居分为祖居、老台门、三味书屋、百草园、风情园、博物馆等几部分。但给我印象最深的仍然是曾反复出现在鲁迅先生文章中的“三味书屋”和“百草园”。书屋中,桌椅依旧按照原样摆放,方形的小桌搭配两张有扶手的椅子,虽然摆放并不整齐,却很有旧时私塾的气氛。因为游客不能入内,为便于观看,那著名的被少年鲁迅刻在书桌上提醒自己的“早”字,已被拓下来,镶表之后悬在了墙上。只可惜拍照时玻璃反光,那原本端端正正的字体,出现在照片中时,已只留一团光影,仿佛鲁迅先生住在绍兴的短暂而又永恒的童年和少年时光。

鲁迅先生出生在绍兴,并一直在故居住到十七岁,才离开去他乡求学。先生年幼时,周家家道尚可,祖父有要职在身,父亲虽然读书未仕,但在绍兴仍是显赫的家族。在他十三岁那年,祖父因科场舞弊案,被免了官职,罚没了财产,收入牢中。父亲又在同年患上恶疾,卧病在床,家道自此败落。鲁迅先生在自己的作品中曾多次谈起过当时的生活。

十多岁的少年,每天上学前,都要先进两个铺子。一个是当铺,把家里的手饰衣物,在别人的侮蔑和嘲笑中交出去,换回一些钱来,再去药铺为卧床的父亲买药。我无法想象那个小小的少年,在清晨凄冷的风里急急奔走时的心情,但从他因为迟到被老师用戒尺打手后,悄悄在课桌一角刻下一个“早”字提醒自己的行动中,便可窥见他当时的决心和志向。

家道的中落,周遭人群态度的巨变,他有深刻的感受。那原本亲切紧密的关系,一下子都生疏了,所有的人,都恨不得像躲瘟病一样离得他们远远的。此种种细节,鲁迅先生都在他后来的作品中,以另外的表现形式做了呈现。他可以站在对人性了解的角度,选择原谅,但却不能忘记。他亦在名作《呐喊》的自序中如是说:我是感谢这些变故和挫折的,它们让我看到了之前所不能见到的一些东西,也体会了人情的冷暖,使我明白了许多事情。

百草园当然也早不是旧时模样了,紫红的桑椹和酸甜的覆盆子被一行行时新的花卉代替,值得庆幸的是,“光滑的石井栏”还留在原地,六角形的井口用两块十字形交叉的木条封着,旁边还有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面把先生文中关于石井栏的句子用绿色的颜料刻在里面,却也有一种聊胜于无的情趣。

故居外面,有一条热闹的街市。绍兴特色小吃,旅游商品,各种叫卖和呼唤,充溢在蒙蒙细雨之中,让人产生一种转身就会踏入梦境的错觉。买了两盒臭豆腐,与好友靠在廊檐下沉默地吃将起来,一任心中又感动又惆怅的情绪潮一样地涨起,又缓缓落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这是一篇游记,讲一个从台湾跑来上海工作生活五年的台湾妹子,一个人跑到绍兴去体验一下两岸文化教育的不同与相同,像这种...
    庄13台妹PKGIRL阅读 3,315评论 51 57
  • 奇异斋主 这次“文化补习江南之旅”中的寻访鲁迅故居,是我们,至少是我本人看得最重的一站。我相信...
    李二狗ErgouL阅读 288评论 0 1
  • 树叶包裹新的雪 枯叶嵌在铺满车顶的雪上 天台积不成堆堆雪 我在上面画圆圈 指尖流淌的名字 是心底初雪的秘密 吮指间...
    小倩星阅读 629评论 1 61
  • 文/张西影 去做一件事,只需会做,不一定要懂。大多数人能够把一件事做的非常好,非常到位完美,但未必真的懂了。 做到...
    豫视西影阅读 234评论 0 0
  • 以后相当一个像坪田先生那样的老师,如父母亲一样,无条件相信自己的学生,相信他们的毅力,相信他们的能力,幷有帮助他们...
    DS研万阅读 26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