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读书主题是“人生道路选择”,精读书是王怜花的《江湖外史》。
王怜花真名叫蔡恒平,是八十年代北大中文系的才子。《江湖外史》这本书收录了他写的《古金兵器谱》和《怜花宝鉴之人物志》两个系列的文章。豆瓣上有不少人评论这本书研究古龙和金庸武侠小说研究得并不透彻,其实不是的,这本书更多的写的是关于人生哲理和人生道路选择的思考。王怜花所做的,不过是借古龙、金庸的酒杯,来浇自己块垒。这本书之所以奇特,是因为他把两个世界打通了。一个世界是福克纳、萨冈、本雅明、萨特这些文学家、哲学家,另一个世界是萧峰、令狐冲、陆小凤这些江湖豪客。
古金小说的读者大部分是我们的父辈,当然也有一部分我们这一代的人。还记得小学时玩一款叫《金庸群侠传》的RPG游戏,那可真是入了迷,谈起“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故事如数家珍,再加上当时电视里轮番上映各种版本的《倚天屠龙记》、《射雕英雄传》等连续剧,都构成我们美好的回忆。
为什么古金小说如此吸引人呢?在古龙、金庸之前,也不是没有写武侠小说的人,但他们的格调都没有古龙、金庸高。古金创造了“江湖”的概念,从此丰富了中文的精神世界。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江湖,在江湖中我们才能放飞自我。接触古金小说时的我们正在成长,开始会有自己的思考,才发现原来老师和家长教我们的许多是自相矛盾的,不少还是错的。在我们最渴望人生知识的时候,却最迷茫无助、最懵懵懂懂的时候,遇到了古龙和金庸。他们的武侠小说穿越了文化的荒漠和道德的坟场,为我们输送来依然带着余温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食粮。从此,我们在心中记下来,有一个地方叫江湖。什么是忠诚,什么是良知,什么是兄弟之间的情谊,当然,还有,什么是爱情的甘苦,这都是古金教给我们的。
回到《江湖外史》,这本书表面上写的是武侠,其实讲的是人生道路问题。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就像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的难题不在于他将采取何种行动,而在于他将成为何种人”。下面我将选取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三位人物评述,阐述作者想要表达的人生道理。
一、人生至高境界:扫地僧
人生无非有三种境界,一种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大部分人只能看到眼前的东西。在很多人看来,这个世上就是功名利禄,写得清清楚楚。我们大部分老师和家长教的就是这个。他们觉得这才是正常的生活。如果你是个大学生,问一问身边的长辈,请他们指点一下人生,十有八九,他们会告诉你:考研、考公务员。稳定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工作。
再高一点的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也就是说,有的人是超越于世俗之见的,他们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过一种惊世骇俗的生活。在武侠小说中我们就能够看到更有戏剧性的人物。比如王怜花曾经很喜欢古龙小说中的无花。无花是古龙的小说《楚留香传奇》中的人物。无花一出场就是个神仙人物,“全身上下,看来一尘不染”,整个就是个艺术品。颜值高、言语妙、武功强,就连最后的结局也是异常“孤洁”。他宁可自尽也不想被别人沾一根手指。过一种超越世俗的生活,有什么不好的呢?有一点非常不好,那就是这种人会浪费自己的大量的宝贵时间。如果一个人太过高傲,对尘世的一切都不肯妥协,这样的生活其实是非常拧巴的。当你忙着对抗尘世的庸俗时,其实已经沾惹了很多肮脏的东西,别人吐的口水、别人倒的污水,都会干扰到你的修行,让你疲惫不堪。
最高的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天龙八部》中的一个横空出世的神奇人物,扫地僧。扫地僧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他没有名字,连少林寺的和尚都不认识他,他很可能是半路出家,在少林寺属于最不入流的干杂活的服事僧,“只剃度而不拜师,不传武功,不修禅定,不列玄、慧、虚、空的辈份排行”。小说里有一对仇家,萧峰的爸爸萧远山和慕容复的爸爸慕容博,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他们都想杀死对方。扫地僧先把两个人打到断气,然后再让他们互相用内功化解对方的内伤,经历了一场生死,萧远山和慕容博才大彻大悟,什么王霸雄图、血海深仇,都是身外之物,最终,一切尽归尘土。扫地僧身怀绝世武功,还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是一种无为的求道、无名的存在。扫地僧告诉我们,要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果你肯回过头,省察自己的内心,就能看到一个更为广阔的、只属于你的世界。想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智慧,更需要胆量。我们的心中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有个扫地僧,那是我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境界。
二、知识分子的解药:韦小宝
如何在人生道路上遇合自己的天性和心灵的要求,是一种大智慧。大部分的人都会像慕容博和萧远山一样,地位再高、财富再多,也经不住万丈红尘的诱惑。最佳的人生选择是像扫地僧那样,与世无争,把自己像一片树叶一样藏在森林里。那除此之外有没有次优选择呢?有的。那就是韦小宝。
如果问身边的知识分子朋友,最喜欢金庸小说里哪个人物,十有八九,他们会说是韦小宝。这就奇怪了,韦小宝是个反智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根本瞧不起读书人,那读书人怎么会如此抬举韦小宝呢?
韦小宝是金庸小说《鹿鼎记》里的主角。《鹿鼎记》是金庸的最后一部武侠小说,也是金庸写的最精彩的一部小说。但出人意料的是,小说的主人公既不懂武功,也不是英雄,而是一个出身市井的小混混,这样的反差太大了。
王怜花的眼光非常独到。他讲到,对于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对知识分子来说,韦小宝是一剂解毒剂。韦小宝“是一个不识字,没有灵魂和思想的人,所以他没有痛苦,也没有读书人特有的不安、软弱、犹豫、彷徨和自我奋斗,更没有读书人那种特有的无耻阴暗和无聊”。
“论人性的真实,韦小宝是古今第一人,他的贪婪、狡诈、自私、无耻,是我们生而为人所固有的,他所做的那些奴颜婢膝、曲意逢迎、见风使舵、欺软怕硬的事,是我们常常要做的,而他的强颜欢笑和身不由己,更是我们几十年如一日的真实境遇。”
王怜花猜测,金庸之所以写完韦小宝就金盆洗手了,也是因为他经过了深思熟虑。金庸想说的是,虽然他知道理想的人格是什么样的,但也知道在尘世中理想的人格是无法存在的,于是,我们必须低头,但这低头不是失败者低头,而是树枝在风中的低头,河流遇到石头之后的低头,这是读通了历史和人生之后的感悟。
所以,说到底,韦小宝的优点在于真实。这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因为我们见多了那种虚假的理想、道貌岸然的外表、口是心非的表达。著名作家王朔曾说:“以我的偏见,中国社会最可恶之处在于伪善,而伪善风气的养成的根子在知识分子。”他的小说里写了很多小痞子,他认为,痞子就是“伪君子”的反面,也就是说,痞子就是“真小人”。跟“伪君子”相比,像韦小宝这样的“真小人”好像还是更可爱一些。
这其实反映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是个社会问题,也是个哲学问题。著名的纽约知识分子莱昂内尔·特里林专门讲过“真诚”。真诚就是“对你自己忠实”,就是让社会中的“我”与内在的“自我”相一致。正如特里林所说的,唯有出现了社会需要我们扮演的“角色”之后,个体真诚与否才会成为一个值得追问的问题。换言之,在社会剧烈变革时代,有很多社会“角色”对你的要求和你的真实想法不一致,这才会产生对自我的拷问。值得庆幸的是,对于我们更年轻的一代似乎对“伪君子”有一种天然的免疫,我们压根就对扮演规定好的社会角色不感兴趣,这是个好事。
总之,真诚和真实是很重要的。真诚是说,我们要有自己的道德观,并对自己忠实。真实是说,即使我们还没有找到自己的道德观,也要对自己忠实。只有真实当然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慢慢地修炼自我,做到真诚,但无论是真诚还是真实,都比虚伪宝贵得多。
三、悲欣交集的人生:虚竹
在人生的大多数时候,我们既达不到扫地僧的高度,也没有像韦小宝一样需要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地生活,我们只是每天活着。那问题就来了,我们该怎样活着?
最后讲金庸小说里的一位人物:虚竹。
虚竹出场的时候,不过是个普普通通的小和尚,相貌平庸、才智一般,也就是人老实。但在江湖上,人老实恐怕算不得什么优点。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虚竹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他在毫不知情的时候,误打误撞解开了“玲珑局”。“玲珑局”是围棋高手都想破解的谜。在金庸的小说中,局外有局,解开了“玲珑局”,虚竹又闯进了另一个局,他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被注入了前辈高人的毕生功力。他的身世也是不得已。虚竹从小是孤儿,后来才知道自己是少林寺高僧玄慈和四大恶人叶二娘的私生子,刚刚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两个人却又撒手人寰。他的爱情甚至都是不得已:他被人扔进了地窖,却在地窖里遇到了自己的梦中情人。
虚竹的人生,是值得我们羡慕呢,还是值得我们同情?或许,悲欣交集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既然生活是不可抗拒的,我们的出身、天赋、所处的时代,很多很多因素都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那么我们就只能顺应生活。王怜花写到:“顺从命运的安排,在不由自主的破戒中坚守;接受命运的馈赠,在无可奈何的现实中承担——这是虚竹活着的方式。”
既然我们只能顺从命运的安排,拿到什么牌全靠运气,既然我们很多时候没有办法退出牌局,那就要想好自己的打法。王怜花在《江湖外史》中讲到一种人生境界,叫“才高于志,土木形骸”。
首先看才高于志。假如一个人的志向很宏大,但其实没啥才华,那可能注定是一场悲剧。多少人一辈子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最后郁郁而终,多少人志大才疏,最后混个灰头土脸、黯然收场。就算是那些看起来才华和志向都匹配的人,其实也都是每日里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是如果一个人的才华出众,所期待的却很容易满足呢?那才是幸福的真谛。
当我们学习做人的时候,要努力地把自己的才华提高,但不妨把自己的志向放低,说到底,人是凭才华吃饭的,没有人会因为你仅仅有远大的志向就给你发工资。把志向放低,也是要有一种谦卑的态度,要习惯把身段放低。我们越是不成熟的时候,越不愿意放低身段,生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但当你到了一定的境界之后,你就会发现,放低身段是自我强大的表现。
才高于志相对容易,若要做到土木形骸,那又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土木形骸”这四个字,最早是用来形容刘伶的,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最有名的就是爱喝酒。刘伶跟其他几位竹林七贤不一样的就是,他不怎么写文章。“终其世,凡著《酒德颂》一篇而已。”那个时代的人已经明白,唯有文章才能不朽,而刘伶不写文章,那便是刻意地不求不朽,所以他的境界才在其他几位竹林七贤之上。
才高于志、土木形骸,这都是做减法的人生。当然,更高的境界是既能做加法,又能做减法,该做加法的时候做加法,该做减法的时候做减法。
有一个方法,就是用做游戏的态度去度过我们的一生。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在玩过家家游戏的孩子。孩子在做游戏的时候是非常认真,非常投入的。他们是用自己的全心去感受,去融入。可是,他们知道自己是在做游戏。孩子们都知道,去关心游戏的真假是没有意义的,真正有意义的是游戏好玩不好玩。所谓的游戏人生,就是像孩子们玩游戏一样去体验人生。很多时候,成年人干的事情也跟孩子一样,就是个游戏,看穿了都是虚假的,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认可不认可游戏的规则,你是不是觉得这种游戏有意思,你真正追求的东西并不在游戏里面,而在游戏之外,你要想清楚,那个在游戏之外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所以不妨试着换一种心态,像孩子们玩游戏一样,既投入又超脱地对待生活。
总的来说,在这本关于人生道理的书中,王怜花并没有好为人师、急于说教,他更想表达的是:对人生的感悟,更多地是一种“当地知识”(local knowledge),也就是说,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和特定的一群人共同分享的人生经验。关于人生的知识是无法直接教授的,每一代人都要重新学习,在生活中自己摸索,有碰壁、有困惑,然后才能觉悟。
所以,你会选择走一条怎样的人生道路,来度过你的一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