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红包

国人“抢”的习惯,“抢”的文化,大概缘于历史上经历过的物质匮乏所形成的国民性,通俗地说是穷怕了,缺怕了,久而久之变成了什么都“抢”的“陋习”。

我的家族里,向来有“抢红包”的习惯,过年时,更是一个绕不开的雅兴节目。而在今年春节,家族群里兴起“抢红包”的争议。有的认为这是高科技时代的民俗文化,值得发扬;有的认为把亲情友情晾在一边,只认钱,坏了社会风气;也有的认为玩点游戏并没有错,关键是要扭转社会一切向“钱”看的低俗风气。


我觉得“抢红包”蛮有意思。譬如,平时家族群里静悄悄,一有“红包”出现,“潜伏”的人便从天而降,蜂拥而至,不分辈分,无论职业,不讲感情,抢到红包便是王道。抢到者,不忘发个“谢谢老板”之类的表情包;抢不到的则捶胸顿足,自怨年龄大眼睛花动作不快手机老化云云。


有时,我倡议玩个“抢红包”游戏,得最高金额者,发下一轮红包,依次轮转。不是为赚钱,随机分配机会均等也赚不了钱,无非图个刺激和热闹,让枯燥的空暇变得趣味盎然。


还有,一些无聊的饭桌上,他们的话题本人不感兴趣,枯坐苦等难受,我便转移“目标”,发个红包让大家抢,诸位立马停下话头,纷纷低头抢红包,其专心致志,整齐划一,胜于任何行政命令,也比任何有趣的聊题吸引人心,效果真好。

说到“抢红包”,自然让我想起好多年前流行的“偷菜”,如今它被贴上了回忆的标签。那时候的人们甚至上瘾到半夜起床“偷菜”, 从偷一个人的菜,发展到偷很多人的菜。越是想要多得,越要不停地加好友。腾讯用低廉的成本,让庞大的群体陷进去无法自拔。


当“偷菜”式微之后,又流行过赚金币,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如痴如醉。商家永远有办法让人们一直“忙碌”着,美其名曰缓解压力,联络感情。


“抢红包”本身只是一个游戏,欢乐与时尚并举。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抢红包也不例外。同学阿东退二线后在一企业任副总,原单位同事称其老板。他对我说:我从不参加“抢红包”活动,也不拆任何红包。你一拆,便要收,有收就要发。只收不发,轻者被人斥之抠门,重则视为贪心,广而传之,倒了名声,损失大矣。而收收发发无以穷尽,徒费时间精力,于事无补。阿东说这话,还有一层原因是他有双份工资,同事称其有钱人,老要他发红包,他干脆不收不发,省得麻烦。


记得我小时候,走在路上,见到一分二分钱会捡起来,交给妈妈。现在的人生活好了,平时路边一块五毛的都没人捡了。可是现在很多人却为了抢一块几毛的,天天在群里“守株待兔”,仿佛错过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机似的。


我常常纳闷——现在的人真是闲得无聊还是快乐太少?把那么多的精力花在“抢红包”上,多不划算!若花费在别的事上,或许有意义多了。“抢红包”只能是生活中的小点缀,小“点心”。装饰若是占了主导地位,整个空间一定乱套;甜点成了主食,长此以往肠胃肯定出毛病。孰轻孰重,心里得有数,不然是非颠倒,迷离方向,网络的沼泽只会越陷越深。


我更想到,国人好像与“抢”字颇有缘分。有人调侃:“出生抢床位,上学抢学位,工作抢岗位,死后还要抢墓地。”“抢红包”实际上是抢运气,仿佛只有“抢”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便是无解的“国情”,根子在于民众缺乏规则意识,公共意识,潜规则、隐规则主导着社会,比的是关系、机巧,钻漏洞。中国人多,资源和机会少,这一“基本面”也加剧了见什么都“抢”的习惯。我担心“抢红包”会助长这一国民的“劣根性”——但愿是杞人忧天,它仅是一种平常游戏而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