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迷上了汉历史。
上一周地铁通勤的时间看完了《汉武的帝国》,《汉代风云人物》这周正在进行中,又被书中安利了《汉武大帝》这部电视剧,刷剧要开始啦~
晁错是汉代历史上很著名的一个人物,晁错冤案也是汉代历史上的一桩谜案。《汉代风云人物》花了两章的内容重点讲了晁错的冤案,《汉武大帝》开头几集是以晁错的削藩策为背景和故事线展开的。所以今天,我想来谈谈从晁错冤案中我得到的启发。
首先我们来说说晁错的冤案具体是什么?
西汉初年,汉文帝在位的时候,晁错就开始上言主张削藩,文帝时期一直没有采纳,到汉景帝时,开始推行削藩策,导致藩属国的不满,吴楚联合其他藩属国联合谋反,打出“清君侧”的口号,不得已之下,汉景帝下令杀掉晁错,想以此来平息叛乱,但最终带来任何效果,晁错冤死,最终周亚夫出兵平息了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晁错被杀死的时候,自己其实是不知道的,他是被骗到刑市,腰斩而死,死之前,他一直以为是皇帝召见他,想和他商量国事,特地穿着朝服去面圣。
讽刺的是,晁错死后,削藩令也开始得以慢慢推广,且汉武帝时期,削藩这件事情是严格执行了的。可以说,削藩这件事情本身没有错,错在主推削藩的人和采取的具体方法了。
晁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上,对晁错的评价是很高的。
首先,晁错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是最早学“刑名之学”的人,也就是学政治学法律的,后来又被文帝选中,跟着已经90多岁高龄的济南伏生学习《尚书》,是当时除济南伏生外,唯一习得《尚书》的一人,从此学贯儒法,开始辅佐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景帝;
晁错也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口才很好,能言善辩。自辅佐太子以后,他就天天和太子谈学问,谈的太子和太子家人对他都很崇拜,给他起的外号叫“智囊”。
晁错还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汉文帝时,晁错曾上过一道很著名的疏文谈过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守边,另一件事情是劝农,后来他的这偏疏文也被认为和贾谊的《治安策》、《过秦论》齐名。
这样看来,晁错是一个有学问有思想有才华又有能力的人,但是他却只适合做一个政论家,不适合做一个政治家。他可以出出主意,但是不适合真正去做一件事情,去推广一件事情。
为什么呢?
晁错身上有一些缺点,对成为政治家的他来说,是致命的。
首先,他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典型如晁错和袁盎互相看不顺眼,典型如晁错刚一上台就气死一宰相申屠嘉。
其次,西汉初年,朝廷大臣是以武臣为主,他们都是上过战场打过江山的,大家对于晁错这样一个靠夸夸其谈就平步青云的家伙很看不上眼。
从晁错的冤案来看我们的的为人处事和工作推进:
1、性格决定能力上线,性格决定命运
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想法?
看了关于晁错的一些介绍和这件冤案的讲解,我越发觉得,一个人的性格可能是这件复杂纷繁事情之中最重要的原因。
晁错是一个既忠心耿耿又深谋远虑的人。但是问题出现了,晁错一心为国深谋远虑,却从来没有为自己深谋远虑一丁点儿。
《汉书》是这样评价晁错的,“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就是说晁错为国家考虑了很多,但是自己马上就要大祸临头了,他还不知道。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样的一个人,他很大公无私,怎么会不好呢?
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不能为自己考虑的人,他往往也不能为别人考虑,不懂得理解自己感情的人,他往往也理解不了人之常情。国家是什么,是由具体的人民组成的,人民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一个不关心自己,不把自己的生命当回事的人,往往也不会把自己的生命当回事儿,又如何会把国家的生命当回事儿呐?
一个连自己都保护不了的人,又如何能够去保护其他人?又如何能够保卫国家呢?
而且忠心耿耿也有问题,你忠心耿耿,就会觉得自己是很高尚的,我做的事情一心为公,谁反对我,就是一心为私,只要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他就会认为是对方错了,一个听不进不同意见的人,就会很难去做出正确的决定。
所以我会觉得正是晁错性格上的这两个原因,决定了他的能力上限,也决定了他的命运。
所以,不管在什么条件下,我们首先要学会爱自己,学会为自己考虑。了解自己的感受和状态,为自己考虑,你才能去用同理心体会别人的感受,别人的需要,去真正关心别人,理解别人,才能够学会去接受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求同存异,做出比较正确的决定。
2、不管在什么场上混,人缘一定不能太差
晁错为什么人缘不好?
《史记》和《汉书》中都用了4个字来形容晁错,“峭”、“直”、“刻”、“深”,就是严厉、刚直、苛刻、心狠。同时具备这4个条件的人怎么会讨人喜欢呢?你愿意和他做朋友吗?我反正是很害怕和这样的人交流的。
可以说,是因为性格上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导致后来群臣都喊着要杀晁错,没有一个人愿意帮他,即便是一个英雄也是需要有后援的,这种既无后援又孤军奋战的他,又如何能够在推进削藩策的洪流中善终?就连一直都很崇拜他的汉景帝也因为自己的利益而下令腰斩晁错,甚至对晁错全家满门抄斩。
所以,不管在什么场上混,人缘一定不能太差,不能奢望所有的人都喜欢你,但是一定不要让所有的人都讨厌你。
3、工作中遇到复杂的事情要如何推进并成功完成?
宋代苏东坡曾写过一篇文章叫《晁错论》,他提出了一个观点。一个国家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是看起来天下太平而实际上暗藏着隐患,这个事情是最难办的,因为你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比如削藩这件事情。
那要怎么做才好呢?苏东坡有三个观点,前知其然,事至不惧,而徐为图之。
第一个条件就是“知其当然”。要事先把这个事情想清楚,把事情的前前后后,来龙去脉,其中的利害关系全部都想一遍。
翻译到工作中,对应有个很重要的能力就是流程化思维。
比如在推进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上,我们在决定推进前期,先要做一些可行性研究讨论,来确保这件事情是否真的需要推行,推进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做了这件事情对整个项目会有什么好处,又会有什么不好的地方,是否一定要做,不做行不行?
在确定了要推进之后,先要在脑海中预演一遍,推进这件事情,它的主要流程是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中间会遇到哪些困难,要如何应付,谁来应付,怎么去应付,推进这件事情的关键节点是什么,风险有哪些,有哪些可以用到的资源,最后的截止日期是什么。
在推进完成之后,我们还要做哪些工作来复盘总结甚至是升华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二个条件,事至不惧,就是事情来了之后不害怕。削藩这件事情来讲,是触动大多数藩王利益的,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要做这样一件事情,一定是会遇到很多困难的,这个时候,主张推行此事的人,就一定不能慌张,不能露怯,要做到临危不惧,指挥若定。
在我们的工作中也一样,尤其是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遇到问题,或者遇到困难,一定不要慌张,出现问题时很正常的,而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还记得前几年《我是歌手》总决赛现场直播的过程中,孙楠退赛,汪涵林场发挥,说了一句我印象很深刻的话,“我是个不怕事儿的人”,然后非常有条理有逻辑地处理好了那件突发事故,为他赢得了好名声。
第三个条件,徐为图之。也就是到了事情的紧要关头,要有足够的智慧和办法不动声色地来处理问题。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不怕事儿,事儿来了解决事儿,自己解决不了的主动去寻求团队的帮助,寻求公司的帮助,不要慌张不要害怕,去做就对了。
做事情的时候,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落实到位,有意识地去锻炼自己的执行能力,把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