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师范生不仅要变个孙悟空,还要变个小孩子。
变个小孩子,我理解为我们要有一颗童心,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班上那么多孩子,当我们用成年人的目光去看他们,会觉得它们良莠不齐,甚至会错误的把他们分为优良中差的等次。可是当我们怀着一颗童心,用小孩子的眼光看他们,就会发现他们只是性格不同、各有所长而已。
当我们真的把自己变成小孩子,我们会欣然发现,小孩子分享一块糖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小孩子失手打破一个泥娃娃,有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痛。小孩子做了一个飞不上天的纸鸢,也大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
所以当我们把自己变成小孩子的时候,就不会再觉得孩子是无理取闹,也不会觉得孩子的事情都是小事。更不会用成年人的水准去要求孩子。我们会试着去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真的与他们平等交流。并且发现孩子的那些调皮捣蛋只不过是天性使然。
爱迪生小时候模仿母鸡孵小鸡,在我们成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调皮至极。可从孩子的角度看,他是真的一本正经地做实验,想要弄清楚小鸡被孵化的过程。
静下心来想一想,在我们的课堂中,是否也有类似于爱迪生这样的孩子呢?他们整天问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做一些奇奇怪怪的实验。甲同学把各种颜色的粉笔灰混在一起,做成“试剂”。乙同学把三支笔绑在一起写作业。丙同学把笔旋转于指尖……我们老师对于孩子的这些行为,可曾强加干涉甚至厉声呵斥?我们甚少把自己放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思维和想法。
倘若我们把自己变成了小孩子,会不会和他们一起讨论色彩的融合和变化?讨论粉笔的制作过程?或者讨论笔在指尖的转速?
这样想着便觉得这是多么有趣呀!变成了小孩子,师生立刻成为了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了乐园。当我试着这样做后,当我试着把自己变成小孩子,蹲下身来看他们,跟他们对话时。我欣然发现,平时话特别多的小董竟然是个幽默大师;成绩不太理想的小邓竟然是个手工达人;那个总是沉默的小怡竟然会跳恰恰舞;腼腆的小天竟然是个绘画小天才……呵!诚如陶先生所说,等我重新成为一个小孩子,真的发现小孩子是和从前所想的小孩子不同了。
从教学方面讲。当我转换角色,把自己变成小孩子。每解读一篇文章,就会带有学生意识。如果让孩子们来读这个文本,哪些地方是他们自己可以读懂的?估计他们会有哪些地方不懂?这个文本对于我们班的孩子来说,什么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
有了这样的意识,在教学中便不自觉遵循了儿童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实事求是的教学。
先生说,师范生要先变个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那就从此刻开始,让自己回到十一二岁,和班上孩子成为朋友,尊重孩子的个性。用智慧的双眼去发现那一个个“瓦特”“牛顿”“爱迪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