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最初其实是一本教科书,由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所创作。这本书通过很多细节的事实,去还原了历史的真实面目。这本书的英文名字为“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直译的话应该叫做“不重要的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这一年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此后英国取代西班牙成为了世界的霸主,今天强大的美国也与这一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忽视的事件,但正如一句话所言“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发生在1587年的一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加速了明朝的灭亡。1587年正值明朝晚期,由万历皇帝执政。作者在这一书中写了这个时期的六个代表人物,分别是万历皇帝,首辅张居正,首辅申时行,文官海瑞,武将戚继光和哲学家李贽。作者通过描写这六种历史人物,挖掘看似风光十足的人物背后所蕴藏着的悲剧。借这六个历史人物的的人生起伏揭示着明朝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两千年官僚体制必败的原因。本书第一章从皇帝自小被安排好的成长环境和聪颖好学写起。纵观明朝的各个皇帝,文化程度都不算高,开国皇帝朱元璋甚至还是从乞丐发家的,所以与他们相比,万历皇帝足以称得上学问满腹。万历皇帝的前半生算是兢兢业业的好皇帝,重用张居正,让明朝腐朽的江山出现了短暂的中兴。然而后来发生的事情却快速反转,大明王朝迅速走向衰败,并在不久之后灭亡。在首辅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的治世之才下了一道重新丈量土地的诏令,却引起了反张派和挺张派的激流斗争。万历皇帝的消极于是由此开始。第二章继任首辅申时行努力在皇帝与文官之间折衷劝和,小心谨慎的维持文官集团内部的平衡,使国家机构能够正常运转。而这种过于保守的政治策略却使国家发展陷于停滞。第三章进一步借内外政的大事来展现了皇帝与大臣之间的矛盾。皇帝为立储一事与群臣互不相让。皇帝希望可以立自己最喜爱的郑贵妃之子,而群臣认为皇帝不能废长立幼。这表明了皇帝不能以个人意志做出决定,而实际决定于群臣,活着的皇帝个人和他已死去的祖宗没什么区别。争执已久的立储问题,正是压倒万历皇帝斗志的最后一跟稻草。他想获得自主的权利,最后却发现皇帝只不过是一切祖训和旧制度的执行者而已,并不能决定国家的方向。在落后的制度里,无论你多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黑暗,挣脱桎梏。最终,都会被沉重的社会制度,像戴着枷锁一样,牢牢禁锢着。第四章就立储之事万历皇帝和大臣僵持不下,再加上之前两百年留下的文官势力和皇帝权力抗衡弊病,又推进了这个王朝的灭亡。此时的明王朝事实上早已腐烂到了极点。看似金碧辉煌,实际上已经是摧枯拉朽。从立储这件事中,万历皇帝认识到无法实现个人意志后,对朝廷官员采取疏远,消极应付的态度,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百官失去了效忠的意义,也采取消极敷衍的做事态度。第五章清官海瑞希望恢复洪武皇帝时的制度和风气,然而这样做,无异与社会时代相背离,虽然道德值得钦佩,但却无法真正实行。第六章从一带抗倭名将戚继光的角度叙述了明朝武官处于被文官压制的境地,无法有所作为。戚继光是一名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将领,却生逢重文轻武的朝代,在不能改变环境的情况下适应环境,最大限度的发挥才能,一酬壮志。在清算张居正运动中作为前首辅党羽被参劾,在生命中的最后几年坠入寂寞和凄凉,后在贫病交迫中死去。社会名人李贽的思想与社会的冲突,其实是儒家内部思想派生出的心血与传统朱熹理学的对立,然后李贽的思想,虽然批判时弊。但并不能建立新的思想体系,故而本质上无法改变社会,反而显得自相矛盾。以上种种,都揭露了明朝的灭亡原因。明朝在万历之前已经运行了两百年,两百年里国家政治愈来愈黑暗,文官势力和皇权的对峙越来越强,皇帝和文官互不相让,朝廷一片混乱。以至于明朝后期出现了很多农民起义。万历以后内忧外患,加速了王朝的瓦解。看似普通的万历十五年其实是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而身处历史的人们却浑然不知。从今往前看是这样的,那从后往今看呢?或许我们已身处于时代的漩涡之中,却感受不到任何先兆。历史可能相似,所以每个活在这个时代的人都应该经常自省,以史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