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版原文]
信言①不美,美言不信。善者②不辩③,辩者不善。知者不博④,博者不知。圣人不积⑤,既以为人己愈有⑥,既以与人己愈多⑦。天之道,利而不害⑧。圣人之道⑨,为而不争。
[译文]
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注释]
1、信言:真实可信的话。
2、善者:言语行为善良的人。
3、辩:巧辩、能说会道。
4、博:广博、渊博。
5、圣人不积:有道的人不自私,没有占有的欲望。
6、既以为人已愈有:已经把自己的一切用来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
7、多:与“少”相对,此处意为“丰富”。
8、利而不害:使在万物得到好处而不伤害万物。
9、圣人之道:圣人的行为准则。
【帛书版原文】
第三十一章 不積(8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①。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②。
善者不多,多者不善③。
聖人无積,既以爲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④。
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爲而弗爭⑤。
①信:从人,从言。人的言論應當是誠實的。本義:真心誠意。《說文》:“信,誠也。”相信、信任、信用、真實等義。 通行本句下有“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句,帛書無。
句義:誠實可信的言詞淳樸而不華麗,華麗的言詞並不可信。
②句義:以有爲意識智知爲用的人,所知並不廣博;真正知識廣博的人以无爲思識爲用,慧識與智識同運,並不是單純用有爲意識而掌握。
③通行本無此二句。
句義:真正好善的人樂於施捨,不會執著於過多的擁有;貪多的人不會是真正的善者。
④積:《說文》:“聚也”。禾穀之聚曰積,即堆積穀物。累積,積蓄。通“襀”。衣裙的褶子;又通“績”,功勞。 予:甲本殘,乙本爲“予”,通行本作“與”。《說文》:“推予也”。給予。
句義:聖人是不爲私己而聚積財和物,盡力爲別人付出而自己卻更增加;盡力施予別人自己卻越多,捨即是德(得)。
⑤人之道:甲本殘缺,通行本作“聖人之道”。 人:《說文》:“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此籀文象臂脛之形。”甲骨文字形,象側面站立施禮的人形。《禮記·禮運》:“故人者,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儒家認爲:“人者,仁也。”關於人的稱謂有“人”、“民(百姓)”、“君子”、“有欲者”、“聖人”等。人,尊貴之稱。人之平平者“民(百姓)”也;人之賢者“君子”也;人之欲未去盡者“有欲者”(即尚需進道修證者);人之修道有成者“聖人”也。與人相對的是“物”,“物或”一詞,即泛指事物、萬物、物類。
【个人理解】
这里的“无積”我理解为精神层面的保留,就是自己毫无保留的为别人奉献自己,而这种毫无保留的奉献却让自己拥有的更多,这个就是无積的定义,那么怎样才算是无積呢?那就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这个就是天之道,圣人之道。其实大道至简,道理就是如此的简单,难的却是去执行和做到,在心性上的修养也是通过实际生活工作当中的具体做法来得到的。
所以为什么这个社会上讲求奉献精神,其实奉献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成就自己完整的人格,我们生而为人,来到这个社会上走一遭,如果不能在精神层面有所感悟,让我们的灵魂比出生的时候更加的高尚一点、美好一点,那么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就是每个人所应该思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个价值观就决定了你来到这个世界之后的所作所为,到底是慵懒疲沓的碌碌无为一生,还是积极探索主动奉献的奋斗一生,最终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所以最后这一章说的就是这个“不積”,只有做到自己心底无私,不被私欲控制,那么就能毫无保留的奉献自己,也就能做到最终的“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其实最终收获最大的还是自己,这也是给我们现代人的启示,做人是一生的事情,不是眼前的短暂,所以只有把自己的目光放远到一生那么长,你才能看懂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