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有多可怕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今天看了一篇题为《世界未解之谜:蒙娜丽莎的微笑,隐藏几百年的秘密还是被发现!》的文章,本着好奇的心态,打开文字,想看看蒙娜丽莎的微笑背后到底有哪些秘密。

据说,《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幅达芬奇的绝世名作,无论你在哪个角度都能够看到她在对你微笑。这也吸引着不计其数的人去研究,她笑容背后隐含的秘密。

作者用“世界未解之谜”来开篇吸引读者,并将蒙娜丽莎的微笑背后的秘密比喻成“埃及木乃伊、尼斯湖水怪、魔鬼百慕大、华达51区...“一样神秘。真是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文章所谓的解密,只是摘录了一些他人的观点。如“所有人看过这幅画的笑容之后都有诡异和恐怖的感觉!”“她笑不露齿是因为牙齿不齐”“蒙娜丽莎并不是所谓的贵妇而是一个妓女,故而微笑中带着几分讥嘲和揶揄。“

当我看完文章时,顿时有种“标题党”的感觉。因为文章并没有给出什么秘密的确切说法,也没有拿出什么有力的证据,一切都是捕风捉影的引用别人的猜测。

再看下面评论区的的讨论很热烈,这实际上既是一种调侃,也是写留言的人对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幅画的解读。

有人说:“应该是一位远古大神托梦给达芬奇,背景图中有宝藏,当时达芬奇喝醉了,之后回忆不清到底是怎么回事,就以画来还原梦中的情形,由于达芬奇爱酒的缘故,所以才用了16年的时间作出了这幅醉画。”

有人说:“达芬奇说,我就是画幅画,也没想那么多。”

看到这人的留言,我想到了之前看过的一段话:有位作家的文章被选入人教版课本,无数的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从各个方面进行了解读。有位好友,在与他吃饭聊天时,问他谁的解读更贴近他创作时的想法时,他说,“说实在的,我创作时没想那么多”。

看到这些,不免让人想到“解读有多可怕”。有时,有人会加上自己的主观臆测;有人会造谣生事,歪曲事实;即便很正直的人进行很客观的解读,也不一定会是原创作者的真实意图。

作为读者、观看者的我们还是谨慎解读为好,或者大量地搜集参考文献,找到有力的证据解读为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