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关于“如何提升孩子安全感”的系列问题之二

尊敬的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很开心今天能为大家继续解答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些“关于安全感”的问题。

      就昨天谈到的安全感问题,我看到好多的家长又提出了一些自己的问题和困惑,所以今天我想就这些问题给大家做一个具体解答和回复。

      如果说0~3个月,孩子需要得到的心理营养是:1、父母无条件的接纳孩子;2、在父母生命中,孩子最重要;那么从4个月开始,孩子进入另外一个阶段——想要分离,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这个时期孩子需要以下的心理营养:

心理营养之一:足够的安全感

      从4个月开始一直到3岁,是孩子要和妈妈或爸爸剪断心理脐带的过程,假如这个过程没有做好,孩子可能很长时间都不知道如何独立?这个阶段,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安全感。在安全感建立这件事情上,妈妈的作用大过爸爸,因为孩子的分离主要对象是妈妈。如果妈妈的状态稳定,孩子会自然地走过这个分离期,并获得安全感。那么,妈妈怎样的状态?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安全感呢?

      首先,妈妈要情绪稳定。常处于焦虑状态的妈妈,很难心平气和,他会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情绪容易失控。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妈妈是愿意学习,让自己情绪稳定,跟随孩子的成长而成长。如果妈妈认为自己有情绪问题,一定要想办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然后再面对孩子。

      我们常喜欢为孩子做我们“认为”最好的事情,而实际上,一个稳定平和的妈妈只要做到陪在孩子身边,观察孩子需要什么,然后满足它,就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好来源。我们会发现孩子在这个阶段,会时不时跑回妈妈身边,要妈妈抱抱,这时妈妈痛快的抱起他就好了。抱了一下,孩子有安全感了,要下来,那就放他下来,让他自己去玩,不要打扰。他邀请你玩,你就陪她一起玩。顺其自然,当孩子得到了安全感,他就会尝试分离一点。安全感更多一点时,就再分离一点。总之,安全感吸收得越多,越容易分离,这是孩子心理的自然过程。一直不停的离开、回来、再离开、再回来……直到成为一个身体、心理上真正独立的人。

      相较而言,不好的做法是,今天妈妈心情好,就把孩子抱起来玩玩、亲亲;等到心情不好或者很忙的时候,孩子一来她却说,去去去,去找爸爸或者奶奶。孩子老来烦父母,是因为他需要的时候,没有得到满足,并不是因为孩子要的太多。

      其次,注意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东西,不是物质。孩子那么小,对物质没有那么大需求,父母亲之间良好的关系,才是孩子最渴望也最能给她安全感的东西。父母关系好,他自然很开心。因为父母是孩子全部的世界。如果父母经常吵架、相互指责,孩子就会很害怕,而他无法表达害怕时,就会用很多古怪的行为来呈现。夫妻关系在孩子成长的头几年里,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有的孩子到了四五岁甚至十几岁还会拉着父母的一角,到了要上学的时候,抱着门不肯出去,都是因为他不能独立、不能分离。可以分离的人,是可以“以情相系”的人,如果孩子在拼命汲取安全感的这段时间,没有得到“可以用情感和别人维持联系”的安全感,整个人就会充满不安和恐惧,那他自然就害怕分离、无法独立。

      这个阶段中有一个养孩子最头疼的时间——可怕的两岁。为什么“可怕”呢?就是因为分离期的孩子,想独立,却没有能力彻底与妈妈分离。这时,孩子对妈妈的要求特别高。因为没有独立的能力,他需要妈妈随时看着她、保护她,并对他的行为有所反应,但是如果你真去帮他,他又不同意,因为他那么渴望独立。所以,两岁上下的孩子最常讲的,就是两个字:“不要!”面对孩子的这种“逆反”,我们要拿出“温和而坚持”的态度。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探索的,大胆放手。确实有危险的时候,我们也能够“温和而坚持”的对孩子说“不”。“坚持”是指行为上坚决制止孩子不当或不安全的举动,态度上不带评判、指责的情绪。

心理营养二:肯定、赞美、认同

      当孩子进入4~5岁这个阶段,有了“我”这个意识的时候,他非常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认同。

      如果说在安全感的给予方面,妈妈比爸爸更重要。那么在肯定和认同这个部分,爸爸的重要性要大于母亲。父亲对孩子的肯定、认同、赞美,不管是对儿子还是女儿,它的分量都特别重。如果父亲愿意认真的对孩子说:“孩子,我很喜欢你,我非常高兴你是我的孩子”,这句话孩子会记得一生,并且开心一辈子。

      如果爸爸愿意去欣赏孩子并用语言和行动表达出来:“你很棒,爸爸好爱你”,孩子会认为:“我很好,爸爸妈妈觉得我很可爱”,因此他会充满自信,真正源自内心的自信,他知道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孩子有自信,认为自己有价值,他就会有一个新的我,并且明白“我是谁”,然后有信心去面对他的人生,面对人生中的各种问题、难题。

      所以,请爸爸一定要这样做!愿意肯定孩子,向孩子表达:“我很喜欢你,你很棒!” 得到了爸爸的肯定,一个女孩子会觉得她是一个很好的女孩,做为女性她是有价值的。而一个男孩,同样会觉得作为一个儿子,他的男性角色是很好的,他是很好的男孩。也就是说,在性别认同上,父亲的作用更大。

问题解答:

      问题一:如果因为各种原因,0-3岁时父母亲没有陪过孩子,3岁以后还有补救的办法吗?其实我是一个对孩子关心不够的妈妈,因为各种原因,2岁前几乎没有带过孩子,偶尔回家看看,后来发现了孩子有些性格问题才着急了。虽然现在比以前关注多了,但是还是一个星期才陪那么两天。但是几乎每次陪孩子都要打她,因为她不听话,这周我想着带她去我上班的地方看看,结果她看见别人的东西,都是说她的,在办公室里拿着其他老师的笔和本就乱画,我说她,她还说是自己的,好说歹说不管用,最后我打了她几下才哭着放下,总觉得哪里出了问题,但是又没办法。

      解答:这位妈妈,您好!在陪伴和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有时还会感到焦虑和无助,希望我下面的回答可以帮到您。

      首先对于“0~3岁没有陪伴孩子,孩子3岁以后还有补救的方法吗?”这个问题,我想做以下解答。

      补救办法一:儿童是通过皮肤来思考,也是通过皮肤来获得爱的。许多孩子,包括很多成人都有肌肤恐惧症和肌肤饥饿症。学校里,新进校的孩子的肌肤恐惧症能够达到很极端的程度。有的孩子碰破了皮肤,给他处理时,他非常恐惧。这时,大夫常常先在自己身上示范,然后再在孩子觉得较为安全的手臂上示范,孩子还是疯狂的哭喊,这是无安全感在身体上的表现。

      补办法二:在童年通过父母的抚摸获得身体的智能,也获得爱的感受。要尽可能触摸0~3岁的孩子的肌肤。甚至可以裸体拥抱孩子,亲吻孩子。当幼儿0~3岁欠缺抚摸时,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中,他会因为放松而将欠缺的的需求从潜意识上升到意识状态,恢复机制自动开启,以弥补成长中的缺憾。

      其次,关于“孩子看见别人的东西都说是他自己的,好说歹说都不管用”这个问题,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答:

      第一方面:孩子在2岁左右时,自我意识开始产生,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什么都是“我的”,拿什么都是“我的”,总之全都是“我的”,好像这时候他们唯一的事情就是看着“我的”所有的东西,除此之外的任何东西都不重要了。

      这些时候父母常常感到不解,感到难堪,觉得没法改变和说服孩子,甚至习惯性地把孩子的这些行为解释为自私的表现。如果这种现象再持续下去,家长们会说,我这孩子怎么越来越自私了,自己的什么东西都不让别人碰,动不动就说“这是我的这是我的”。实际上这个时候的孩子跟自私是毫无关系的,我们一定要区分清楚“自我和自私”的关系。自私指的是在利益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选择了损害他人的利益,而满足自己的利益,这样的情况才叫自私。那么“自我”呢?指的是一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情感、心理和意志的需要行驶自己的计划、支配自己的行为。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

        0~6岁的儿童(有的孩子一直持续到12岁),几乎将他全部的热情和注意力集中在了自我的构建中。因此,皮亚杰通过观察发现,0~6岁的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如果没有这样的激情和全部的投入,婴儿就永远无法形成自我,最后也无法走出自我,成人后就真的“以自我为中心了”,也就丧失了“我”与他人、社会分离的机会和界限。成人世界许许多多的纠葛,就是无界限造成的。

      儿童在一出生时,他是没有自我的,他和世界是浑然一体的,但是,婴儿长到2岁甚至不到2岁时,就开始发现自己同世界实际是分离的。自我就这样开始悄无声息地萌芽。儿童成长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在这个建构的过程中,最初儿童是通过占有属于自我的东西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当儿童占有了自己的东西,当这个东西完全属于他时,儿童才能感觉到“我”的存在,这也是儿童的自我诞生的标志。

      所以, 此时父母们应该理解和满足儿童的这个需求,不要谴责孩子的行为,这样,我们就给了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因为这是儿童建构自我的开端。

      第二方面 :当儿童的自我构建起来后,就应该帮助儿童获得意识:物品的所有权怎样明确、怎样取得、怎样转移,这也是孩子们要面对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家长应予以重视。

      人需要依赖物品而生存,儿童需要依赖物品而发展。儿童必须首先拥有物品,才能消费这个物品,这就出现了物品的所有权问题。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拿别人的东西要征得别人的同意。这是儿童交往的主要原则,家长和教师要帮儿童建立这个原则并形成秩序,并实行这个原则。但我们的家长在引导儿童时应有一份耐心,并认真分析孩子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源所在,才能帮孩子正确过度这个时期。如果父母过于着急或处理方法不当,对孩子安全感的弥补或以后的成长都是非常不利的。

      另外,我还想说明一点就是,家长应该考虑一下,在此之前,家长有没有强迫孩子放弃自己的东西,即强制性的将孩子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导致孩子有这样的思维模式:拿了别人的东西就是自己的。

      问题二:我家孩子现在4岁半,从一岁多的时候就开始吃他的右手大拇指,一直到现在,睡觉的时候、看电视的时候和无聊的时候吃,这期间用了好多办法都失败了!这个事情一直头疼,不知如何解决?

      解答:这位家长,您好!您所提的这个问题,我觉得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只不过是孩子表现的程度轻重而已。我觉得你一定为这个问题感到伤神和头疼,就此问题,我想做以下解答,希望可以帮到你!

      基本来说,吃手是不是个问题,和年龄无关。不管在或不在口手敏感期,如果手没有问题,那么吃手就没问题,但如果手已经吃出了问题,比如又红又肿就肯定过头了,有问题了。因为很自然地,孩子一般哪里痛就不动哪里,都已经红肿,孩子仍然忍不住吃手,那只能说明孩子心里的痛已经大过他身体的痛了。

      吃手问题的根源是:孩子太焦虑,他只能用吃手来解除焦虑。焦虑的原因,要么是和“重要他人”在一起的时间不够,要么是“重要他人”虽然陪孩子时间够,但自己很焦虑,把焦虑传染给了孩子。

    “重要他人”指的是孩子主动选择的、给予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心理营养的人。一般来说首选是妈妈,妈妈不行的话,再选爸爸和祖辈。这个人对孩子的安全感是否足够、情绪是否稳定起着决定性作用。

      如果你是孩子的重要他人。那么看到孩子严重吃手的情况,你要做的是:

      一、 尽量多陪孩子,多跟孩子玩。陪他聊天,给他讲故事,晚上哄睡时多抚摸孩子,以此让孩子安全感增加,焦虑减少。每天陪伴多少时间,不是一个可以刻板规定的量,就像植物,有的植物需要的水少,有的需要的多,孩子也一样。要通过观察他的情况,根据他的情况满足他。总之,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就一定是我们需要做出调整的时候了。

      二、 察看自己是否焦虑。这个时代的妈妈很容易陷入焦虑情绪状态,但自己却难以觉察,所以只能通过孩子的情况来判断我们是否焦虑?是否要减轻焦虑?如果孩子有焦虑表现,养育人十有八九也是有焦虑的,因为孩子完全是一面反射我们内心世界的镜子。

            郭燕平答于2019年5月13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