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儿的征途上,我们常陷入“说教-抵触”的循环:想让孩子进步,却习惯用命令代替引导;渴望孩子主动,却总在焦虑中掌控一切。
25天三本书《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力》、《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正面管教》的深入阅读,提炼出30个片段,加强运用与实践,尤其是七天的育儿技巧刻意练习,我才真正体会到:家长的心态转变,是孩子主动成长的开关。从“你必须做到”到“我们一起试试”,从关注结果到看见过程,科学方法的背后,是从控制到赋能的心态重生。
一、目标设定:从命令式说教到引导式共建
最初面对孩子“想提高作文成绩”的模糊目标,我曾习惯性地想直接下达指令:“那你就得每天多看书,看完就写练笔!” 这种空洞的说教,但换来的往往是孩子的不耐烦,或者就是敷衍的回答“哦!”。而当我尝试用SMART原则引导:怎么才算提高?如何衡量?需要做些什么?”孩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之前25分,想提到27分以上;每周写一篇300字练笔;和妈妈一起精读范文。更让我惊喜的是,她主动画了12个方格,用涂满10格换作文书的方式设计奖励机制。
这一刻我突然明白:当家长放下“我要你做到”的控制欲,用提问代替命令,孩子会爆发出自我驱动的能量。目标不再是家长的任务,而是孩子自己的期待,这种心态的转变,让成长从被迫变成了渴望。
二、沟通方式:从否定禁止到尊重引导
孩子放学想先看平板时,我曾脱口而出:不行!先写作业!结果往往是她偷偷躲起来看,我则在焦虑中反复催促。直到学习:谨防说太多‘不’,我试着换一种表达:“妈妈知道你很想马上看平板(接纳感受),但今天作业里有你想拿高分的作文(描述问题),要不我们定个闹钟,先写20分钟作业,休息时看10分钟?” 孩子竟点头同意,20分钟后主动拿着写完的作业出来:“妈妈,我做完数学了,可以看平板了吗?”
这让我深刻反思:家长的“禁止”背后,藏着对孩子自控力的不信任;而:肯定需求+提供选择的引导,实则是在传递“我相信你能管理好自己”的信任。当我们放下“必须听我的”的权威心态,孩子反而会用行动证明:他们比我们想象中更懂得遵守约定和自我约束。
三、反馈与激励:从表面表扬到深度看见
孩子数学作业全对时,我曾习惯性地夸“棒”,却发现她会追问“那有奖励吗?”外在奖励成了她努力的唯一动力。直到运用:反馈影响动机技巧,我试着描述过程:“我看到你这次应用题都画了线段图,之前你说总搞不清数量关系,现在用画图法正确率提高了很多,是不是很有成就感?孩子眼睛一亮:“对!画图真的很清楚!”随后主动提出:要把方法记在错题本上。
这让我顿悟:“棒”是对结果的评判,而描述过程的反馈,是对孩子努力的“看见”。当家长放下用奖励换取听话的功利心态,转而关注孩子的思考过程和成长细节,内在成就感便会取代物质奖励,成为孩子持续进步的内驱力。
四、习惯培养:从对抗拖延到游戏化驱动
面对孩子写作业2小时只完成1项的拖延,我曾忍不住怒吼:“你怎么没写作业又在玩!”结果是她更烦躁,我更焦虑。而当我用:番茄作业法换一种方式:我们来“种番茄”吧!15分钟专注写作业,结束后休息10分钟,种满4个番茄就能兑换亲子游戏时间。” 孩子从好奇到投入,不仅专注完成了作业,还兴奋地说:“原来我能这么快写完!”
这背后是心态的根本转变:与其在你必须专注的对抗中消耗彼此,不如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搭建“脚手架”。把枯燥的任务变成种番茄的游戏,把抽象的专注变成可衡量的番茄数量,家长的焦虑变成了耐心陪伴,孩子的抵触也变成了主动挑战。
七天的刻意练习,让我暂时告别了“说教式育儿”的疲惫。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孩子不主动”“写作业拖延”“不愿分担家务”,在心态转变后迎刃而解。原来,最好的育儿不是“我教会你什么”,而是“我相信你能做到什么”。当家长放下控制欲,用科学方法搭建成长的阶梯,用信任代替焦虑,孩子便会沿着阶梯,主动走向我们期待的远方。这,或许就是育儿的终极意义,在成就孩子的同时,完成家长自身的成长与蜕变。七天虽然很短,但收获不小,也期待未来自己能够长期坚持下来,让这短暂的七天能够无限延伸,让我跟孩子能够一起更好、更快、更有效的成长与学习;让我们的亲子关系更融洽,让我们彼此更信任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