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过这本书,但除了大概印象,一点细节都想不起来了。”相信这样的烦恼不止困扰着我一个人。读书时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难道就这样做无用功了吗?
为了对抗遗忘,我尝试过许多方法:速读、精读、列提纲等等,但最终并没有获得理想效果,于是逐一搁置了。因为害怕遗忘,有段时间我甚至对阅读产生了抵触情绪,直到某天读到Quora上的一个回答:
“When I was a child I ate a lot of food. Most of it is long gone and forgotten, but certainly some of it became my very bones and flesh. Think of reading as the same thing for the mind.”
我意识到,读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气质、待人处事的方式以及对世界的思考模式,于是放下疑虑,重新拿起书本。
可是,对一些功能性或知识类的书籍,我们必须尽快从中提炼信息,并作出思考总结,最后内化并合理运用。我们不得不寻求一种“高效”的读书方式,《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从选书、购书、读书、记录和活用五个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
另,有人会觉得这样读书的方式过于功利,我觉得有必要根据读书的目的区别对待,有所侧重。文学性较强的作品或许更适合逐字逐句品味,甚至投入感情大声朗读,而学习或者获取信息时,把知识点内化并输出就更为重要了。
作者奥野宣之毕业于日本同志社大学,在就读新闻学专业时养成了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断完善,形成体系。之后他便以作家的身份,在书本和媒体节目中公开资讯整理方法,引起大众热烈反响。这位期望通过整理笔记,带领人们走向更好生活的作家,被亲切地称为“笔记作家”。他的其他著作还有《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旅行手帐完全指南》等。
本书教会读者的,并非单纯记忆书本内容,而是把书中知识内化为“智慧”,并得心应手地输出。所以“运用”才是最终目的。
在讲述如何记笔记前,作者提出笔记“一元化”的概念。简单来说,把生活中所想所看一股脑记在一本本子上,这就省去分类和找笔记这些消耗意志的琐事。因为脑海中“好麻烦”的声音,约等于退堂鼓的前奏了。笔记“一元化”还有一个好处便是满足人的收集欲。随即迸发的随想、电影票旁的观后感、报纸或杂志上喜欢的语句,生活中每个微小的瞬间都被藏进笔记。
书本按照“有效读书”的顺序分为五个部分,层层递进。
选书
购书
读书
记录
活用
除了“读书”环节,都需要用到笔记本。但一本笔记本就可以完成所有步骤,而且操作极为便利。
1.选书 & 2.购书
我们常常会闹“书荒”,不知道要看什么书,这时笔记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翻开笔记,读过的书,想读的书,喜欢作家的作品,感兴趣的领域一一浮现,稍微运用发散性思维,即可确定要读的书目。选书和购书密不可分,决定我们投入的时间和金钱是否花到点子上。带上预购书单,我们就不会被书店门口花花绿绿的推荐干扰,而是直奔图书区。
3.读书
接下来便是汲取知识的重头戏“读书”。这部分并不需要使用笔记,阅读即可。想要充分了解一本书,要筛选三遍。第一遍,通读,把认为有价值的那页折角;第二遍,重读折角页,把认为依旧有价值的那一页另一个角也折起来;第三遍,把折了两个角的几页再读一遍,仍觉得好就画上标记,最后写进读书笔记。
图片来源_soogif.com
4.记录
为什么强调抄写,而不是用手机花一分钟拍照贴图呢?因为抄写不但有助于记忆,还能加深理解。
不过,光摘抄原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在原文句子下方写上自己的感受。这就更体现出筛选的重要性,必须是深深打动自己的句子,并且能给自己带来新的体验。原文语句戳中读者的痛点,激发出当下的感想,我们就好比搭上作者思维的便车。如果要摘抄的文章太多,可以按照关键段、关键句、小标题的轻重顺序摘抄,最后要记得加上标注,时间/书名/作者,避免日后回顾时想不起来。
原文加感想的笔记方式对写书评也很有帮助,将全书的摘抄和感想整理出来,再稍微改变一下句式就可以写成一篇有独特看法的书评。书评是检验阅读效果最好的方式之一。此外,还可以通过对比别人的书评获得新的角度。
读书同样需要冷静期,一本曾读来无味的书,或许换种境遇就能引起共鸣。时间是最公平的,经过洗礼我们能更客观地看待问题。
读书笔记节省我们的时间,当想从某本书中寻找资料时,直接翻阅读书笔记即可。
读书笔记精简生活,当我们把书中精华和自己的感想都记录在笔记上,就可以把原书丢弃了。
再者,读书笔记帮我们找到“真爱”,有些书每次阅读都会有新体验,读多少遍都不会厌,我们把各个时期的阅读感想记录在读书笔记上,创造与书本的专属记忆。
5.活用
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活用。在知识输出的过程中,我们按照书本内在逻辑,将其内容重新梳理整合,并附上自己的想法,经过思考的产物才是真正属于我们的。除了输出,在活用期间还要反复阅读笔记和书评。
读书笔记有助我们理解难懂的内容。比如学术类的书,或者教科书,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增进理解。读一部分,做一部分笔记,再继续读下去,读和写穿插进行,边接触新内容,边整理旧知识。
读书笔记可以解决问题。假设要解决“结婚与工作”的问题,那么找到相关领域的三本书,从中摘录有关问题的论点,并附上自己的感想。就好像请三位专家,轮番提出观点。
读书笔记在头脑风暴时也能为我们提供创意。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扬说过,“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通过主题阅读的方式,多角度汇总相关主题知识,将几本书的笔记整合,即可得出原创的结论。
甚至还可以尝试把不同领域,但有关联的内容重组。比如酒吧老板关注到最近商务人士热衷学习,“成人自习室”需求量激增,原本只在夜晚营业的酒吧在白天就可以作为“自习室”开放营业。
最后,快速找到目标内容才能更好地利用笔记。推荐大家使用电脑编辑索引,按照 笔记本编号/时间/类型/书名/作者/关键词 的顺序整理索引。
作者在书的末尾提出了让读书体验更充实的19个技巧,我总结几点比较实用的。
不光买新书,旧书中的绝版书或中古感更有意外惊喜。在旅行途中也可以去当地书店淘些富有地域特色的书籍。
由浅入深吃透难懂图书,就像日影《垫底辣妹》中女主通过阅读漫画了解历史。
把名著放在枕边。名著经过时间的淘洗,可读性非常强,像《红楼梦》这类书,任意一章都令人回味无穷。
同时阅读三本书,能调节读书时不耐烦的心情。
在家中每个角落放满书,培养闲暇时读书的好习惯,而不是摆弄电子产品。
多多利用有声读物,在走路、通勤不方便读书时,用听的方式汲取知识或消遣时光。
把书中名言贴在显眼处,时刻提醒自己。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反复强调笔记的重要性,因为笔记不仅是工具,更是个人情感的载体。在读书时,笔记作为切入点,帮助我们将生活中看似“无关”的事于书本建立“关联”。“关联”接通了共同记忆,随之催生出感情。读书笔记作为情感与书本的纽带,应当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生的哲学藏在生活的笔记中等你去发现。
❖
扫码关注公主号_橙子圆Cheer
「藏在书丛中,漂在影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