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看电子书的,尤喜欢手捧带着淡淡油墨味的纸质书一字一句慢慢品的感觉。遇上喜欢的句子与词,便抄写下来,待以后可以如牛般反刍;或者不认识的字,便用笔与本子抄下来,一是加深印象,二是第二次还是不认识时,便可以查一下。
这个习惯在我读中学时便有的。记得初二的时候,我便已抄录下了一个笔记本。那时笔记本可是稀罕物,尤其带有塑料封皮的,还是小女孩喜欢的红色,记得是暗红色的。可惜早已经不在了。
而自己荒芜了许多年也没有再记。但习惯还在,所以现在又拾了起来。
但是电子书有时候也不得不看的。
这几个月我因为周未都前往先生所在的城市与他相聚,路上的时间多,但都不可能安静地看纸质书(看纸质书仿佛是一件很正式的事件,需要一定的心情或场景,不然感觉会污了纸质书?呵呵,总之感觉不太适合路途中的场景)于是,看电子书便成了最大的消谴。
微信读书的书架里,我什么时候收了一些书在里面已忘记了。东翻翻西翻翻。无意中发现了一本我早已放在微信读书的书架上的书《接纳与表达》。
遇上一本喜欢的书,仿佛遇上一位相知多年而又久未见面的知已,恨不得遗弃掉周遭的一切,只单单地与TA相对。
这本书便给了我这样的感觉。
也因此“认识了”作者余轶非!
这本书的每一句话都与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整本书仿佛作者与她自己的谈心过程,安详而清晰,不断地提醒着自己。提醒自己觉察、再觉察!
而在我阅读的过程中,也仿佛遇见了多年相知的知己,正安静而专一地与我相对而坐、促膝交谈。
我简直有种舍不得继续看的感觉了,就如恋爱中的人舍不得分离……但又欲罢不能地想要马上看完。
从不喜欢电子书的我,恨不得放下手里所有的事,专心地与手机相对。但是,看完了两百多页后,居然显示不能继续看了,并且也不支持购买。这胃口吊得,猫抓心哦。
立马网上各种书城去找,显示只有一家有,要128元。感觉是有点贵,但只此一家别无选择啊,正准备下单,再向下拉了拉看,显示为这本书原价是28元。忙问客服是什么原因?客服告诉我,因为这本书现在买不到了,要去调配(其实就是找)。
于是想到了我的大教授姐姐,姐姐是本地的古籍专家,认识许多书商。于是便向姐姐求助。专家姐姐果然不负所望,帮我买到了这本书,只花了58元。虽然加了价,虽然不是全新的书,但是我也如获至宝,开心得不行。
这正如学英语的过程中,越是过不了的课其实最后学得越好,因为必须更用心去学才过得了关。而这本书因为得来太难,所以我会更用心地去阅读。
作者余轶非,一位女性作者,以一名女性的细腻在觉察自己与觉察咨询者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悟写出这本书。从书中将可以学会了解自己、表达自己并成为自已。
期待自己能在阅读完后,真正成为自己的朋友!